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职化学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程标准(2020年版)》要求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获得必备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新课程视域下,各个中职院校必须密切注意教育改革的发展态势,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不断改善化学教学计划,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实施策略,在有限的教学时长里,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着重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或者专业范畴当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应用水平,有效地推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给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有力的支持。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应当达到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以及终身发展需求的关键能力与品格特质,包含思想道德、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合作精神、创新思维以及自主探究等内容。从价值导向的角度出发,“核心素养”体现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认知结构与价值观体系,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教育活动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体系[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变化观念及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建构能力。在中职化学教育范畴里,微观理论常常通过宏观现象表现出来,要求学生形成宏观现象与微观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从微观视角剖析化学反应的本质。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学科的核心概念,化学平衡既属于教学重点,又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关键载体,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变化规律并妥善应对实际问题。证据推理与模型建构能力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在探究物质性质、反应条件以及实验现象时,学生要凭借已有知识展开逻辑推导,进而体现化学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趋势,充分显示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二、中职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轻视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属于化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教师通过示范性实验,可以切实改善学生的观察水平,促使其留意实验过程中细微的变化规律。学生自身参与到实践中,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得到明显增强,同时能系统地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探究问题、分析现象时,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意识[3]。一些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价值缺乏足够认识,再加上校内资源分配不均衡、实验室设施条件有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化学实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而限制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关联度不高
当下中职化学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状况,教师在教学时很难把抽象概念与具体情形结合起来,造成学生难以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影响到学习的兴趣以及教学的效果。现有的教材虽然种类繁多,不过大多是通用性的描述,缺少针对某一专业方向的系统性解析,不能满足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得化学基础知识向职业技能转化的过程受阻。有些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没有跟上新兴产业发展的步伐和技术革新的成果,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进一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对学科价值的认同感[4]。
(三)教学方法单一固化
当下的中职化学教学仍旧存在诸多亟待改良之处,部分教师过于倚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手段,课堂大多由老师单方面讲授构成,缺少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与交流,教学氛围因而变得死气沉沉,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吸收知识的状态,自主探究和实践的机会少得可怜,对其思维发展以及创新意识培养有着不良影响,部分教师没有合理应用诸如多媒体资料或者虚拟仿真平台之类的现代教育科技产品,导致化学知识在课堂上直观性呈现的效果打了折扣,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不容易被调动起来,在教学设计上常常出现整体规划不足,分层次推进缺乏等现象,没有按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进度机动调整教学时长和快慢,使得根基较为薄弱的学生很难跟上老师的教学步调,进而产生厌学心理。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职化学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情境的设计要贴近化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现并探究化学问题,以此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要按照化学学科的特性,合理整合化学现象、生活实例以及学科发展历史等多样化的资源,营造出既有表现力又真实的教学情境,达成抽象理论与直观感受的完美融合,使学生既能够很快地融入到学习当中,又能领悟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为后续深入探究奠定根基。情境的创设给培养学生宏观辨识能力和问题解决意识提供了关键途径,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化学实践活动,进而推进核心素养不断得到改善和发展[5]。
例如,在教学在学习《碱金属元素》一课时,教师可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入手创设情境。教师可以手持一包膨化食品和一瓶医用酒精走进教室,向学生提问:“大家平时吃的膨化食品包装袋为什么总是鼓鼓的?医用酒精在生活中常用于消毒,主要成分是什么,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碱金属元素是否有关联?”接着,教师展示钠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相关资料,如食盐(氯化钠)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初步感知钠元素的重要性。随后,教师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钠投入水中后浮在水面、迅速融化、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声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通过情境创设,将生活实例与化学实验相结合,既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碱金属元素的特殊性质,激发学生对碱金属元素结构与性质关系的探究兴趣。
(二)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化学理论同实践的紧密结合既是提升学生学科认知水平的关键路径,又是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核心策略。通过构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冲破传统教学中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相分离的固有模式,促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以及专业领域里的广泛应用价值。用真实情境来阐释化学概念、原理以及发展规律,既有益于加深学生对化学实用性的认识,又可以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极大地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化学教育实践中,教师要重视理论知识与生活经验以及职业情境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利用所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观察、体验以及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学科内容的领悟,以改善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而且有益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实践应用意识,从而推动核心素养中实践关联能力的形成,实现学习成果向现实价值的转化。
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节内容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与职业场景中的相关现象展开。氧化还原反应并非仅局限于得氧或失氧的表层认知,其更具代表性的特征需要结合实际应用来深化理解。为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可提出与实际相关的问题:生活中金属生锈、燃料燃烧等现象背后,氧化还原反应还呈现出哪些特征?引导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的元素价态知识,观察并标注生活中常见氧化还原反应里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元素化合价。
比如分析铁制品生锈过程,铁元素化合价从0升高到+3,发生氧化反应;而参与反应的氧气中氧元素化合价从0降低到-2,发生还原反应,让学生通过对实际情境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和规律认知能力,使其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氧化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降低,并能够将该特征贯穿于诸多实际的化学变化中。
(三)整合知识,构建体系
从核心素养角度看,整合知识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能力。教师需打破知识点的孤立状态,通过分析不同模块知识的关联,如物质的组成、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相互影响等,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在教学中,可通过思维导图、知识框架图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脉络,明确各知识点在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化学学科的框架,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提升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同时,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方式,使其在面对复杂化学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分析并找到解决思路,从而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铁及其化合物”核心主题展开知识整合。首先,从铁元素的原子结构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其最外层电子数和电子排布特点,理解铁为何容易失去电子形成+2价、+3价离子,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的体现,通过微观的原子结构解释宏观的化学性质。接着,铁的单质、氧化物以及铁盐、亚铁盐等物质串联起来,构建横向联系:比如比较不同氧化物与酸的反应差异,分析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的氧化过程与颜色变化,探究铁盐与亚铁盐之间的相互转化条件。同时,建立纵向联系:结合之前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解释Fe³⁺与Fe²⁺转化时的电子转移规律;联系“物质的量”相关计算,解决铁盐溶液与碱反应时的沉淀量问题。
(四)学以致用,自主探究
学以致用、自主探究是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策略,强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自主探究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教师需设计具有探究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围绕实际问题展开思考、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并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分析现象、收集证据、进行推理,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应用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增强对化学学科的认同感。同时,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面对问题时的质疑与反思则能提升其批判性思维能力,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使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强化。
例如,在氯化铵分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氯化铵分解产物的验证方法”这样的探究性任务,先带领学生回忆氯化铵的化学式(NH4Cl)以及其分解反应方程式(NH4ClΔ→NH3↑+HCl↑),再结合氨气和氯化氢的性质,比如氨气遇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会变蓝,氯化氢遇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会变红等现象,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设计出验证方法,主要关注气体的收集方法、所用试剂的选择、反应条件的控制等要素,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善方案,然后充分讨论后再动手操作。研究过程中,学生观察到试管底部氯化铵晶体慢慢溶解,试管口出现白色固体沉积物,经过气体性质分析,最后确定分解产物是氨气和氯化氢,进而推测其在试管口又会重新化合生成氯化铵,让学生依靠自主探究、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环节,深入认识氯化铵分解反应的原理,有效地提升证据推理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化学教育亟需顺应新课程改革走向,挣脱应试教育枷锁,将核心素养培育放在重要地位。该研究深入探究其本质特点,全方位分析现存问题,给出相应的改进办法,为实践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促使中职化学教育模式发生转变,引导学生加深对基础学科的理解,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以应对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杜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职化学教学策略[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21,000(004):48-49.
[2]赵权.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化学教学策略探究[J].课堂内外(中职版),2025(5):140-142.
[3]邵莉.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化学教学设计研究[J].学周刊,2025(12).
[4]杨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等职业教育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江苏教育研究,2022(3):29-32.
[5]张海真.谈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化学教学策略[J].课堂内外:教师版(中等教育),2020(9):92-92.
作者简介:王杰(1984.11--),女,汉族,陕西府谷人,本科学历,讲师,府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研究方向:中职化学,化工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