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高等教育
正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正蓬勃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培养外经贸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向国家输送具备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知识传授型教育模式难以匹配新时代发展需求,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以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改革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规则重构、数字贸易兴起、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等新挑战推高了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市场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已经不是单纯知识传授能培养出来的。高校是人才培养主阵地,要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揉进专业教育体系里,构建创新思维导向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帮学生练出敏锐的市场分析力、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和全球化视野。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个人价值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能打破课堂学习的时空限制,在真实或仿真商务环境里练出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技巧和项目管理技能,把知识应用形成一个完整闭环。这种全方位提升不只是专业技能变深,还能帮学生学会整合跨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策略
(一)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框架
高校在构建以能力导向为核心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时,需围绕专业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要求系统整合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与拓展实践四大模块。课程内容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引入模块化和项目化教学单元,将跨境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绿色贸易等新兴领域知识嵌入原有课程结构,同时建立课程地图与学习路径图明确各课程逻辑关系和能力递进层次,确保学生不同阶段都能获得连贯且螺旋上升的知识与技能训练。高校要推动“微证书”制度建设,将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认证融入课程体系增强实用性和前瞻性,结合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发虚拟仿真课程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
(二)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高校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要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集实验教学、实训演练、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于一体的综合实践平台,建设智能化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引入外贸业务全流程模拟系统、跨境支付与结算平台、国际市场营销决策工具等,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完成从市场调研到合同履行的完整业务操作。高校要搭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用岗位轮训、项目实战等形式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还要推动实践教学平台的数字化升级,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追踪反馈学生实践行为,形成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实践教学精准性和个性化水平。
(三)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要建立需求导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先明确各自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再共同构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成果共赢的合作模式,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通过“双导师制” 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糅合到一起。高校要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做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项目,提升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高校还要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开产学研对接会推动合作协议落地,找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确保人才培养跟产业需求一直动态匹配。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应搭建全过程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每一个环节,课程设置需纳入创新创业基础课与专业融合课,同时开发真实商业情境下的创业项目设计模块,引导学生从专业视角发现市场中潜在的机会。高校应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整合校内外孵化资源,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支持、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助力学生将脑海中的创意转化为可落地的实际项目,需引入“创业导师加行业专家”的双轨指导模式,强化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市场验证工作,同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鼓励学生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展国际贸易领域的创新研究与商业模式探索,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五)健全多元化评价反馈机制
高校应健全多元化评价反馈机制,突破传统单一考试评价的模式,引入过程性、增值性与综合性评价结合的机制,构建以能力发展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内容需覆盖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创新表现与职业素养多个维度,通过项目报告、实践操作、团队展示等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需利用人工智能与学习分析技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动态记录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学习轨迹与能力发展变化,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与精准化的指导,还应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引入企业导师、行业专家与学生互评等多元主体,让评价结果更客观全面。高校需定期开展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与毕业生跟踪调查,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至课程优化与教学改革环节,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结语
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本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主体都要参与进来协同推进。建立科学完善的培养体系,不仅能直接提升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还能为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输送更适配的人才资源。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针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推动形成更具我国特色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体系,为贸易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王雪,马小微,张玉霞,等.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研[C]//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2021.
[2]张陈俊,陈其勇,史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创"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文存阅刊, 2020(31):206-207.
[3]梅新想,王唯薇,杨贵中.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实践课程模式探析——基于104所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J].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