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藏语文教育对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影响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索朗央宗

西藏昌都市洛隆县马利镇第一小学,西藏 昌都 855400

摘要

民族认同感是个体对本民族的归属意识、文化自觉与情感共鸣的集中体现。在民族地区,尤其是以藏族为主体的西藏地区,小学藏语文教育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行为,更是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文化自信和建构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文化传承、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作用、校园环境等四个方面,系统探析小学藏语文教育如何在学生成长关键期深度影响其民族认同感的形成。研究指出,藏语文教育在语言学习、文化熏陶、价值导向等方面具有独特而深远的影响力。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强化教师引导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语言文化氛围,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对藏族语言文化的认同,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关键词

小学藏语文;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教师引导;校园语言环境

正文


引言:

民族认同感是民族团结、文化延续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对于处在多民族融合格局中的中国而言,其教育层面的建构尤为重要。藏族作为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少数民族之一,其语言和文字不仅是日常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精髓和宗教哲学的重要承载体。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的敏感期,藏语文教育在这一时期的开展不仅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更深层次地影响其对民族文化的接受度与认同感。然而,现实中由于语言环境弱化、汉语渗透加强、教材内容单一以及教学方式僵化等因素,部分藏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淡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形成文化疏离。对此,本文聚焦小学藏语文教育,通过教育实践与文化心理视角,深入探讨其对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形成路径与影响机制,以期为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与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一、小学藏语文教育的文化功能与民族认同建构

1.1藏语文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基础作用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藏语文更是藏民族历史、宗教、哲学、艺术与生活方式的浓缩表达。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通过藏语文的系统学习,能够初步掌握语言结构、词汇系统、基本书写与阅读技能,并通过教材中包含的藏族神话、传说、格言、诗歌、礼仪与节日习俗等内容,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有较全面的感知。这种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接触,使藏语文教育不仅具有学科功能,更具有“文化启蒙”的深层次价值。学生在反复的语言使用中,自然而然地理解民族文化内涵,接受民族历史记忆,逐渐确立“我是藏族人”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既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情感的归属,为后续的民族认同感打下坚实基础。

1.2民族认同感形成的心理基础与语言依附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而语言认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在学校中频繁接触母语并将其作为主要交流工具使用时,他们更容易在语言中感受到归属感与安全感。藏语作为家庭语言、社交语言与学习语言三者融合的工具,在小学教育中若能被广泛使用与尊重,会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持续强化对母语的依赖感和认同感。相反,若学校教育过度强调汉语主导,弱化藏语的使用环境,容易使学生形成语言上的边缘认知,甚至出现语言认同割裂,进而影响整体民族自我概念的建立。因此,小学藏语文教育的系统性、稳定性与文化性,对民族认同感的心理建构起着基础性作用。

二、小学藏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对民族认同感的影响

2.1教材内容的民族性与现实贴近性分析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学生接触民族语言文化的窗口。当前藏语文教材在编排上已注重融合民族文化元素,课文中大量选取有关藏族传统节日、民族英雄、地域风光、宗教故事与民俗习惯的内容,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同步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例如,以《仓央嘉措的诗歌》《雪域母亲河雅鲁藏布》《藏历新年》等为素材的课文,不仅富含语言美感,更富含文化意象,有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民族情感的共鸣。同时,教材的贴近性也至关重要,若教材内容过于历史化、神圣化,缺乏与学生当下生活的连接,可能造成“读而不感”的疏离感。理想的教材应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关注现代藏族社会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在文化传承中找到“当下我是谁”的现实认同。

2.2教学方法的参与性与情境性对认同的促进

教学方法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效率,更直接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藏语文教学应当摒弃单一的讲解灌输模式,转向参与性强、情境真实的多样化教学策略。如在讲授藏族节日时,可组织“藏历新年文化展示日”,让学生穿藏服、做酥油花、唱民歌、讲传说;在教授传统诗歌时,结合吟唱教学与书法练习,提高学生对文化形式的审美与感受力;在学习藏族神话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与演绎,提高文化代入感。这种“在场式”教学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能感其情、悟其义,在感性体验中逐步深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从而促进内在认同的生成。

总结:民族认同感不是天生具备的心理状态,而是在不断的语言使用、文化学习、价值引导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建立的。小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初显、文化认知萌发的关键期,藏语文教育在这一阶段的深入开展,既能传承语言文化,又能唤醒身份意识和归属感。在教育实践中,应以教材为引、教学为桥、教师为引路人、校园文化为土壤,多维度共同发力,打造“学语言—知文化—强认同”的教育闭环,真正实现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的同频共振。这不仅是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的回应,更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积极维护。唯有在尊重差异中强化共同体意识,才能在文化共融中实现民族精神的真正统一。

参考文献

[1]黄勤.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分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3,(04):127-129.

[2]孙玉娟.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中小学电教,2023,(Z1):93-95.

[3]梁犁.整合小学语文资源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J].学周刊,2022,(01):32-33.

[4]金友兰.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9,(11):31-3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