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困生”在代数运算中的常见问题及转化策略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黄林瑞

恩施市三岔镇初级中学,湖北 恩施 445000

摘要

代数运算作为初中数学学科的核心构成,不仅是学习者后续深造不可或缺之基石,并充当鉴别学习能力的分水岭。然而在此领域,学习困难学生常因能力欠缺而难以摆脱“越学越吃力‘的困境循环。本研究立足于实际教学经验之上‘归纳了学困生在代数运算方面暴露的典型错误‘诸如概念理解混淆‘演算步骤失序等‘并深入探究了其背后成因‘包括基础知识不扎实‘思维模式僵化等‘进而从稳固知识根基‘改良学习技巧‘培育良好习惯‘实施情感鼓舞这四个层面‘提出相应转化办法‘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教学建议‘助力学习困难学生攻克运算难关。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困生;代数运算;常见问题;转化策略

正文

引言

在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代数运算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1],是小学运算知识的延伸和更高层次数学学习的前提。依据课标要求,“运算能力”是核心素养之一[2]。但在实际学习中,学困生在代数运算上普遍存在概念理解偏差、步骤错乱和细节失误,导致正确率低、自信心受损并回避数学学习,形成不良循环。这不仅阻碍其自身进步,也困扰整体教学:基础不牢影响后续学习,消极态度可能蔓延。目前相关探讨多集中于宏观转化方法,针对代数运算的精细剖析与实践路径则相对匮乏。鉴于此,本文将聚焦学困生在代数运算中的具体错误表现及根源,探寻针对性教学策略,以期为教学实践与研究提供补充。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在代数运算中的常见问题

初中代数运算包含有理数运算、整式与分式运算及方程求解等内容[3]“学困生”的典型错误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概念与法则理解偏差:运算的“基础性”错误

“学困生”对核心概念(如相反数、同类项)和运算法则(如去括号、幂的运算)掌握不扎实[4],具体表现为:

1.概念认知片面:易混淆“相反数”与“倒数”(如误将“-2的相反数”答为“-1/2”);错误判断“3x²y”与“5xy²”为同类项;忽略绝对值中字母的正负性(直接得出“|a|=a”)。

2.法则应用混乱:去括号时漏改符号(如“a-(b-c)”算成“a-b-c”);幂的运算中法则混淆(如“(a³)²”错算为“a⁵”);分式运算忽视分母不为零的条件(误答“1/(x-2)有意义的条件”为“x=2”)。

此类错误源于机械记忆,导致学生在变式题目中反复出错且难以自主察觉。

(二)运算步骤逻辑失序:运算的“程序性”错误

代数运算需遵循严格的逻辑顺序与步骤,“学困生”因缺乏逻辑意识常出现:

1.顺序颠倒:如“3+2×5”先算加法得“25”,“(8-2)÷3”先算除法导致结果错误;

2.步骤漏跳:解“(x+1)/2-1=2x”时漏乘分母或常数项,化简“2-3”时括号内符号未变;

3.步骤冗余:合并“4x+3y-2x+y”时反复计算“4x-2x”却遗漏“3y+y”,或拆分简单项增加出错可能。

步骤逻辑混乱使“学困生”在复杂运算前感到无从下手,并逐渐丧失对运算的掌控感。

(三)符号与细节处理疏漏:运算的“精细化”错误

符号正负、系数大小、指数数值等细节直接影响运算结果,“学困生”常因粗心或意识薄弱出现:

1.符号失误:-3-(-2)”误算为“-5”,“(-x)²错写成“-x²”,移项时漏变符号(如“2x-5=3x”写成“-5=3x+2x)

2.系数与指数失误:3x·(-2x)”系数算为“-5,(2/3)÷(4/5)”颠倒分子分母,“2x=6”系数化为1得“x=12”;

3.书写不规范:因字迹潦草导致符号、数字混淆(如“-”写成“·”,“6”与“0”不分),分数与小数混用且未统一,随意省略运算符号。

细节疏漏反复出现,易加剧“运算总出错”的挫败感。

(四)知识应用与迁移困难:运算的“关联性”错误

“学困生”难以将运算能力迁移至实际问题或新知识点,具体表现为:

1.实际问题转化障碍:如“商品打8折后售价120元,求原价”时,无法列出“0.8x=120”,反而误列“x-0.8x=120”;

2.新旧知识衔接脱节:已知“y=2x+1y=5”,不能转化为解方程“2x+1=5”;几何中不会通过面积公式“S=1/2ah”变形求高,导致运算与应用脱节。

此类错误表明其运算能力停留在“孤立技能”层面,未形成“服务问题解决”的意识。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代数运算问题的成因分析

“学困生”的运算问题由多因素导致,非单纯粗心。

(一)基础薄弱:小学与初中知识衔接断层,分数通分不熟练等问题导致漏洞累积。

(二)思维固化:难以适应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转变,如将字母等同1,缺乏逻辑推理。

(三)情感态度消极:运算易出错,导致兴趣缺失、自信不足、态度敷衍,形成恶性循环。

(四)教学方法不当:教师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差异、重训练轻理解,加剧分化。

三、初中数学“学困生”代数运算问题的转化策略

需从“基础、方法、习惯、情感”四个维度出发,以“小步走、慢节奏、多反馈”的方式推进转化:

(一)夯实基础:衔接断层知识,重新构建概念体系

1.衔接小学知识:教学初期开展“前置诊断”,针对薄弱点进行专项补学(如分数通分能力弱则集中练习分数加减,对负号陌生则用“温度计刻度”“电梯楼层”等实例讲解负数);

2.深化概念理解:结合情境与操作辅助教学——用“水果分类”类比“同类项”(如“苹果和苹果是同类,苹果和香蕉不是同类”),用“分配律”演示“去括号”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字母卡片,结合“除法中除数不为零”推导“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建立知识网络:梳理“有理数—整式—分式”运算的逻辑关系,关联“去括号、合并同类项”与“方程、函数”的应用,形成“概念—法则—应用”的完整体系。

(二)优化运算方法:强化逻辑训练,简化运算步骤

1.流程可视化:将复杂运算分解为可分步操作的流程(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让“学困生”按步骤运算并打勾确认;

2.技巧简化:分数系数方程先化为整数系数(如“(1/2)x+1/3=1”两边乘6得“3x+2=6”),整式化简前先标注同类项,符号运算时“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3.错题溯源:引导“学困生”从“概念、步骤、细节”三个角度分析错题,写明错误原因与正确步骤,建立错题本并定期复习。

(三)培养良好习惯:强化细节意识,规范运算行为

1.规范书写:要求格式工整、符号清晰、步骤分明——数字与字母留空隙、每步运算单独一行、使用规范符号;教师巡查及时纠正。

2.养成检查习惯:教授反向检查、步骤复查、细节核对,如核对系数和指数。

3.提升专注力:创造无干扰环境,要求先审题再动笔;对易分心学生采用分段运算。

(四)情感激励:激发学习兴趣,重建学习自信心

1.设计阶梯式练习:分层次设题——基础题、中档题、提升题,确保学困生独立完成基础题、借助提示完成中档题,获得成就感。

2.个性化反馈:关注进步如错误减少,通过表扬、评语等给予认可;错误时耐心分析鼓励。

3.联系生活实际:用购物找零讲有理数加减,手机套餐讲方程,使运算具象实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造成初中数学“学困生”代数运算能力薄弱的原因是多维度的,涉及基础知识的掌握、思维方式的运用、学习习惯的养成乃至学习情感的建立。转化工作要求教师具备“耐心、细心、爱心”,并从巩固基础知识、改进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和实施情感激励等方面着手,逐步帮助他们突破学习瓶颈。这不仅能有效提升学困生的代数运算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恢复他们的学习自信,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铺平道路。展望未来,为进一步提升转化效果,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个性化学习方案(如开展一对一辅导),并积极运用多媒体资源(如生动的动画演示、互动性强的教学软件)来提高代数运算学习的吸引力,使代数运算真正成为学困生数学学习进步的“垫脚石”。

参考文献:

[1]田伯青.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与生活的深度融合[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4,(10):23-25.

[2]葛潇.基于创新意识培养的初中数学项目化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22):110-113.

[3]于志洪.有理数的运算技巧[J].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配合人教社教材),2025,(Z1):46.

[4]顾玉卿.初中生运算能力现状调查与归因分析[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25,(04):45-4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