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目标制定的常见误区及成因分析——以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世界的物质性》为例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吴梅

济南西城实验中学,山东 济南 250118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学科核心素养既是学科对发展人的核心素养所起的独特贡献和作用,又是学科独特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核心素养下的活动型课程的具体实施要求给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达成带来一定挑战,目标设计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完美契合成为当前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案例分析

本文以必修四哲学第二课《世界的物质性》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科学精神:通过材料分析和小组议学合作,区分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阐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通过观看视频资源,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引导学生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尝试归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认识世界本质,自觉按客观规律解决生活当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政治认同:运用中国月球探测任务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重大成果,使学生明白我国航天事业追梦星辰大海的脚步不停止,激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二、教学目标制定的常见误区

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上述具体案例可以呈现当前思政课教学目标制定中的常见误区。

主体定位不明。清晰的教学目标要以精准的语言文字作为叙述载体。“通过培养(激发)”等文字叙述符合教学目标指定的要求,但是切记在描述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将学生和教师主体定位明确,否则就会使得教学目标比较混乱。比如,“通过材料分析和小组议学合作,区分,阐明。通过观看视频资源,理解”这一目标的对象显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叙写中往往出现“引导学生”又成了教师为主体,这样就出现了主体来回切换、表述不清的现象。

确定依据失准。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遵循新课标、新教材、学情,若随心所欲地制定目标,那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一目标的表述过于宏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学生学习哲学刚刚接触的概念,用以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未免太宽泛,也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再比如让学生通过小组议学和观看视频,由此分别得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但是在教学设计中却未涉及到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那又怎能得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呢?也就展现出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完整的把握。

达成路径单一。教学目标是活动型课程顺利推进的导航,而活动又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活动和目标之间应该是形与神的关系,形散而神聚,也就意味着活动形式应该多样化,最终都指向目标的实现,如此才能将活动和目标有机统一。但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本节课主要采取的是简单的课堂讨论议学形式,教学目标达成形式单一,无法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学习也就不能真实地发生。

评价空泛缺失。当前,“教——学——评一致性”要求在教学目标设计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具体可进行评估,但是,受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往往会忽视评价这一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目标中也就表现出比较空泛的特点。如案例中“通过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这一目标中,“理解”一词过于笼统,缺少具体行为指向,无法证明学生就此理解或者不理解这一知识,难以观察和测评。

教学目标设计的实践中,也存在学科素养割裂和对应机械的现象,因为如案例中“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的体现,应该也包含着政治认同,学科素养间是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包含多个学科素养。此外,教学目标中也会有学科大概念意识不强,从课标到教学目标的转化简单粗放等。

三、教学目标制定常见误区的成因分析

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精准设定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教学效果的达成起着导向性作用。然而,当前教学目标写作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深入剖析这些误区,对于优化高中政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师生角色错位,“教”“学”方向不明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写作时,过度强调教师“教”,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需求。这种师生角色的错位,使得教学目标偏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导致“教”与“学”的方向不明。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机会,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政治知识,更无法培养其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

研究意识缺乏,“新”“旧”标准不清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也在持续更新,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然而,部分教师研究意识缺乏,对于新的课程标准、国家层面的教育文件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讲话等未及时学习研究,仍然沿用旧有的教学目标设定模式,缺乏反思精神“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每一次调整和变革都是对原有理念的修订和完善,更好地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但在教学目标中,部分教师固守原有的教学经验,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对政治概念、原理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实践操作空泛,“主”“客”差异不分。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要有具体的实践操作,主客体的定位要分明。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写作时,过于注重理论层面的表述,使得教学目标内容空泛、抽象,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指向,没有说明采取何种具体的教学活动、采用哪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能力,难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落实。同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主”“客”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无法清晰地知道自己要达到的学习程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教学评价无效,“教”“评”标准不一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紧密相连的两个环节,教学评价应依据教学目标来开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脱节的现象,“教”“评”标准不一。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明确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目标,但在教学评价时,仍然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标准,缺乏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即对学生学习过程、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这种无效的教学评价,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也难以发挥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的反馈和改进作用。

团队建设滞后,“一”“多”沟通不畅高中政治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团队的协作与配合。然而,在教学目标写作过程中,存在团队建设滞后的问题,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一”(个体教师)与“多”(教师团队)之间沟通不畅。部分教师习惯于独立完成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与其他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导致教学目标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同教师之间的教学目标存在差异,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在平行班级的教学中,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各不相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教学目标写作中的这些常见误区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不断优化教学目标的设定,以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