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麦”相承:幼儿教师麦艺素养培养的管理实践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宋云淼

浙江省余姚市子陵幼儿园,浙江 余姚 315400

摘要

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双重背景下,依托地域资源培育教师本土素养成为乡村幼儿园内涵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生之有道”的战略定位(深挖舜耕文化基因、对接儿童兴趣、规划三阶生长路径)与“长之有术”的实践支撑(坚守儿童视角、推动专业与手艺双重对话、创新环境—策略—评价三维路径),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实践导向、系统推进的乡村教师特色素养培育新范式。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教师的麦艺技能、课程开发能力及文化认同感,有效激活了园所特色发展内生动力,为乡村幼儿园依托本土资源创新教师发展机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指尖经验”。


关键词

幼儿教师;麦艺素养;管理实践

正文


幼儿园根植于“舜耕之地”,承载着“象耕鸟耘”的古老传说,也孕育了“向上生长,向下扎根”的“禾文化”哲学。园所始终以“禾+教育”为实践方向,坚信教育应如禾苗生长般,既需向上汲取阳光(创新探索),亦需向下深扎土壤(文化根基)。在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教师不仅是幼儿这株“禾苗”的培育者,其自身亦是亟待滋养生长的“禾苗”——如何让教师在乡土文化的沃土中生长出独特的专业素养,成为园所管理的核心命题。
余姚麦秆编技艺源于舜帝教民编织的传说,曾是农耕时代的生活必需品,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年产草凉帽超万顶,却在工业化中逐渐失传,如今能完整编传统凉帽的艺人不足20人。当周子墨小朋友带来的“四角星”草帽引发群体好奇,园所敏锐捕捉其教育价值,确立“一‘麦’相承”的园本研修方向,开启教师麦艺素养培育的系统探索。

一、“生之有道”:麦艺素养培育的战略定位与文化根基

园所构建1-2-3”逻辑框架,为麦艺素养培育筑牢根基。

(一)1”个生成点:文化溯源与价值研判双轮驱动

文化基因深挖方面,园所联合街道文化站成立研究小组,教师走访5位老艺人,收集下滩添草要记牢”等口诀及12件老物件,整理《低塘麦编口述史》,理清其从舜帝时期雏形到近现代辉煌的脉络,让教师理解麦编是“勤巧共生”的生活哲学载体。

教育价值论证上,针对幼儿对草帽的兴趣,园所调研显示87%教师认可麦编教育价值,且周边5片麦田、3名退休艺人等资源充足。小班幼儿用麦秆模仿“炒菜”、中班幼儿拼搭“小房子”的自发行为,印证麦编是培育教师“文化育人”素养的绝佳载体。

(二)2”个生发点:历史传承与情怀培育双向赋能

作为“文化抢救者”,教师组织“寻找麦编记忆”活动,带幼儿走访村庄,收集老艺人故事与技法,整理《低塘麦编基础技法手册》,重续濒临断裂的技艺链条。大(1)班李老师在笔记中写道:“当老艺人说‘手艺快没人学了’,才懂我们传的是祖辈智慧。”

作为“文化播种者”,教师将麦编与乡土教育结合:“家乡的桥”主题中合作编“麦秆桥”;“节气里的家乡”活动中,春分编“春牛”、冬至装饰“团圆饭”。中(2)班“麦秆拼贴家乡地图”活动中,幼儿用麦秆表示河流道路,乡土情感在实践中自然生长。

(三)3”个生长点:三阶进阶的系统规划

萌芽期(入职1-2年教师)聚焦基础技能,每月邀请艺人教学,2个月内教师均掌握“两股辫”编法,能完成挂饰、杯垫等作品。新教师周老师说:“幼儿说我编的像小蛇,让我有了动力。”

分蘖期(入职3-5年教师)侧重课程转化,以“麦编与项目活动融合”为主题,如中(1)班从“麦秆能浮水吗”设计“麦秆小船”项目,提炼“观察提问—转化主题—支持探究”策略,形成案例集。

拔节期(入职6年以上教师)强调文化融合,将麦艺与《舜耕课程》结合:“舜帝教民耕种”主题中拼贴“舜耕图”,“五谷丰登”主题中用麦秆搭“粮仓”,让麦编成为文化载体。资深教师陈老师坦言:“现在编麦秆,想的是怎么让文化住进孩子心里。”

二、“长之有术”:麦艺素养落地的管理路径与支撑体系

园所以“儿童为本”构建多维支撑体系,让教师在实践中成长。

(一)核心视角:坚守“儿童视角”的转向

教师摒弃“教—仿”模式,成为“兴趣追随者”。“麦秆变变变”活动中,仅提供材料不做示范:小班幼儿插橡皮泥“种麦子”,教师顺势开展角色扮演;中班幼儿拼“不像小狗的小狗”,教师以提问丰富创意;大班幼儿想编“会动的小鱼”,教师共研“弹簧关节”做法。大(3)班教师记录:“幼儿发现三角形更稳固时的眼神,比完美作品珍贵。”

教师还创新活动形式:因幼儿对麦秆能当哨子吹奏感兴趣为此组织“麦秆音乐会”;因幼儿爱插麦秆玩,开辟“麦秆种植区”。角色从“传授者”变为“支持者”,体现麦艺素养的“儿童立场”。

(二)两种对话:构建“专业+手艺”共同体

专业成长对话通过“每月研修+每周研讨”开展,围绕“安全与放手”达成分龄共识:小班用短麦秆,大班提供完整麦秆与圆头剪刀。全年13次研修形成《安全手册》《作品分析集》,提升课程设计能力。

技艺传承对话构建“艺人—教师—幼儿”链条:艺人讲“望夏凉帽故事,教师转化为“麦秆洗澡游戏”;幼儿编“麦秆旅行记”,让教师意识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可能。园长每周开“微课堂”教复杂技艺,形成“守正创新”生态。

(三)三条路径:环境·策略·评价三维保障

环境浸润打造“麦艺博物馆”:大厅每月更新主题展,户外“田园总寨”种大麦供观察收割,室内“园所大寨”分加工、制作、展示区,班级“小寨”设“麦艺角”放半成品。师生“抬头见艺,伸手能做”,潜移默化理解技艺。

策略支持提供“成长脚手架”:分龄目标明确(小班组缠绕、中班组辫法、大班组立体编);整理《土方法》,用方言、图谱与视频辅助教学;每学期组织“麦田研学”“跨班联动”,如李老师示范“麦秆立体动物”编法,带动群体提升。

评价激励“看见成长”:实体设“程展墙”“巧匠栏”“收藏阁”,数字端开“麦艺教师手记”专栏,《从“怕编错”到“敢创新”》一文阅读超千次。专家评价“将技艺升华为文化育人”,增强教师专业认同。

三、道术合一:培育成效与价值彰显

“以道驭术,术必成。”基于“禾文化”与“一‘麦’相承”战略的管理实践,实现了教师成长、幼儿发展与园所品质的协同跃升:

(一)师能蜕变:从技艺新手到传创导师

教师系统掌握了低塘麦编核心技艺,从“零基础”成长为能教善导的“麦艺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增强,能有效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适切的教育活动文化自觉与乡土认同感深化,成为主动的文化传承者与教育创新者。

(二)课程铸魂:地域文化的儿童赋能

麦编深度融入《舜耕课程》,成为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核心载体。形成基于麦艺的系列主题活动、项目探究及环境创设模式。幼儿在感知、操作、创造麦编的过程中,提升了动手能力、专注力、创造力、审美能力。通过了解麦编历史与家乡故事,萌发并深化了“知乡爱乡”的情感。

(三)品牌辐射:从乡土资源到范式样本

幼儿园获评宁波市“钱湖美育”实验基地培育学校、浙江省一级幼儿园等40余项荣誉。同时产出7个麦编相关课题及多篇获奖论文,《低塘麦编·民艺传人》入选浙江省《幼儿园我是中国娃》教育活动精选。活动被宁波教育、甬上教育、浙江教育频道、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报道,“麦编小艺人”引发社会关注,显著提升园所影响力,成为了本土资源可复制的活态传承范式。

参考文献

[1]虞永平.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思考[J].幼儿教育,2020(12).

[2]王春燕.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余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余姚市志(文化卷)[Z].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4]吕耀坚.乡村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的活化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21(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