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下的高中语文经典文本多元解读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刘芳

河北唐山外国语学校(唐山八中),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

高中语文经典文本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价值,其多元解读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本文探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高中语文经典文本多元解读教学创新,剖析人工智能在文本解读中的技术优势,提出基于智能技术的多元教学模式,如通过智能检索拓宽解读视野、运用情感计算强化文本体验、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等,并结合实践说明创新方法的实施效果。研究证实,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突破传统解读的桎梏,丰富分析视角,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显著提升经典文本教学的有效性,为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

人工智能;高中语文;经典文本;多元解读;教学方法创新

正文

一、引言

高中语文教学以经典文本为核心内容[1],其语言精炼、思想深刻、文化底蕴深厚,对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具有关键作用。多元解读作为经典文本教学的重要理念,倡导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多视角、多维度解读文本,以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当前经典文本多元解读教学存在明显局限:教师受制于知识储备与教学时间,难以提供充分的解读资源;学生视角多局限于教材与教师预设框架,不易突破思维定式;课堂互动不足导致部分独特见解未能得到有效引导[2]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经典文本教学创造了新契机。其具备的海量数据处理、智能分析和个性化服务等优势,可为文本解读拓展视野、提供精准引导及个性化支持。因此,探究人工智能赋能下的高中语文经典文本多元解读教学创新,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人工智能在经典文本多元解读中的优势

(一)拓展解读资源与视角

人工智能可整合海量文本资源、学术成果及历史背景资料,为多元解读提供丰富素材。借助智能检索功能,学生能快速获取作者生平、创作背景、跨作品比较及多元学术观点,突破传统教材限制。例如解读《红楼梦》时[3],除教材基础内容外,学生可获取红学流派争议、民俗文化内涵等深度信息,构建更立体的认知体系。

(二)深化文本解析精度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实现语义分析、情感计算与修辞识别,辅助挖掘文本深层信息。如通过情感计算量化《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悲凉强度,结合诗人经历深化情感理解。同时自动识别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并解析其艺术效果,提升文本鉴赏能力。

(三)个性化学习路径定制

基于学生课堂表现与作业数据,人工智能可诊断个体差异,推送适配认知水平的解读资源。对能力强者提供挑战性学术观点辨析,对理解困难者提供背景知识支架与引导策略,实现个性化能力进阶。

(四)促进互动协作

智能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支持观点实时共享与智能分类。系统自动筛选代表性观点深化课堂讨论,并为小组分配差异化解读任务,协调讨论进程确保全员参与,培养协作与沟通能力。

三、人工智能赋能下经典文本多元解读教学方法创新

(一)智能检索驱动的拓展式解读教学法

该方法依托人工智能的智能检索功能,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多元解读素材,拓宽解读视野。教学实施时,教师先明确文本核心议题(如《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成因"),鼓励学生据此提出探究方向(如社会环境影响、人物性格作用等)。学生运用智能检索系统获取相关资料(含社会背景、作者意图、学术研究、文学形象对比等),系统自动筛选并归类高质量信息。学生通过分析资料形成个人见解,在课堂展示并展开研讨。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点评解读内容、梳理观点关联性与差异性,助力学生建立系统性认知。该方法有效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批判思维水平。

(二)情感计算支持的沉浸式解读教学法

借助情感计算技术对文本情感要素进行量化解析,深化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实现沉浸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情感分析工具解析经典文本的情感词汇、句式特征,生成情感波动图示。例如分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系统可呈现"屋破焦灼→群童抱茅愤怒→长夜沾湿痛苦→广厦忧思博爱"的情感轨迹。学生结合情感图谱与诵读实践,直观把握诗人情感脉络。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关联诗人经历与时代背景,剖析情感根源及人文精神内涵。通过角色扮演、情境重构等实践,学生将文本情感转化为具身体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该方法显著增强文本情感共振效应,提升文学审美素养。

(三)个性化学习路径支持的分层教学

人工智能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解读基础,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实现分层教学。通过课前测试与学情分析,系统将学生划分为基础组、提高组与创新组三个层次。

基础组学生接受以基础知识为核心的学习资源,包括字词释义、主题思想梳理和基础解读方法,重点掌握文本核心内容。例如在解读《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该组聚焦字面含义与基本道德规范。

提高组学生获取深度解读资源,涵盖学者多元观点及文本现代应用,引导比较分析与批判思考。该组可探讨该格言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价值与局限。

创新组学生承担研究性学习任务,包括结合现实问题创新解读文本、撰写小型论文等。例如研究该格言与现代权利意识的关联性。

教师根据小组进度实施针对性指导,组织跨组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层次学生互助共进。该方法有效满足差异化需求,确保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

(四)智能互动平台支撑的协作解读教学法

利用人工智能支持的智能互动平台,建立协作解读教学模型,推动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互动。教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协作小组,各小组围绕同一解读主题进行研究。

在小组内部,借助智能互动平台,学生能够共享资源、交流观点、分工协作完成解读任务。平台自动记录小组讨论过程,提取发言关键词并梳理核心观点,辅助小组聚焦核心议题,避免讨论偏离方向。例如,在探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时,小组成员可分别研究其军事才能、政治智慧、人格魅力等不同维度,通过平台共享研究成果,共同形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多维度理解。

小组任务完成后,通过平台向全班展示成果,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点评与补充。智能平台对各组解读成果进行汇总分析,呈现不同小组的独特视角与共性观点,助力全班形成更全面的认知。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总结升华,引导学生在协作中学习他人思维,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与综合文本解读素养。

四、人工智能赋能经典文本多元解读教学的实践反思

(一)警惕技术依赖,坚守人文内核

人工智能虽为经典文本解读提供有力支撑,但需警惕过度技术化倾向。解读经典不仅是知识习得过程,更是人文精神的传承与人性的体悟。教学中应始终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引导学生借助技术工具深入挖掘文本人文价值,避免将多元解读简化为信息堆叠与技术操作。

(二)推动教师转型,强化引导职能

人工智能环境下,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与组织者。教师既要掌握技术应用能力,更需具备专业素养:在学生运用技术解读过程中把控方向,及时纠正认知偏差,鼓励创新思维。当学生产生独特见解时,应给予充分支持,激发批判性思考活力。

(三)强化隐私保护,规范数据应用

人工智能教学涉及大量学习数据采集(如课堂表现、作业成果等),需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与伦理准则,确保数据采集、存储及使用全流程安全可控,防范信息泄露风险,切实保障学生数据权益。

五、结论

人工智能为经典文本多元解读教学开拓新路径。通过智能检索拓展解读广度、情感计算深化文本体验、个性化路径实现分层学习、智能平台促进协作探究,可显著提升学生文本理解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

实践中需平衡三组关系:技术工具与人文本质的融合、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的互动、数据应用与隐私保护的协同。未来应持续探索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使人工智能深度服务于经典文本教学,培养兼具人文底蕴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李雅琴.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四维路径[J].语文世界,2025,(14):24-25.

[2]董笑熙.多元有界视野下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研究[D].青岛大学,2024.

[3]郑弘悦.《红楼梦》人物绰号的语用功能研究[J].汉字文化,2025,(13):171-17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