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分析
摘要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程体系;建设策略;文化传承
正文
引言
语言学习从来离不开对其背后文化的解读,小学语文教材中除了丰富的语言知识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只有当学生在深入了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再进行语言学习,才能真正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但以往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建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上相对欠缺,这样便导致学生常常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割裂开来,语言学习水平也难以得到真正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探讨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语言综合能力。
一、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建设必要性
(一)传承文化根脉,增强民族自信的需要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涌入我国。这虽然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但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念初步形成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非常容易受其影响,出现思想上的偏差。而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引入传统文化内容,就能让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精髓,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这样便会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厚植民族自豪感。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核心素养的需要
现如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是因为语文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与未来发展都极为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从多个层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助力其全面成长。像是经典作品里饱含为人处世的道理,将这些内容融入课程体系,这样便会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与审美情趣【1】。同时,传统文化中的故事、传说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也能有效提升语文学习效果。
(三)弥补当前教学不足,优化教学效果的需要
现在的小学生通常会把语言知识学习当作主要目标,很少主动去挖掘这些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样便使得学习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讲解也多停留在浅显层面,难以让学生真正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则能够将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有机融合,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且系统。如此一来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又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建设策略
(一)明确课程目标,突出文化传承与素养培养
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被赋予了更多职能。因此,教师在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中,要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充分发挥课程的文化传承价值与育人功能。首先,为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如经典文献、传统节日、民俗风情、艺术形式等形成认知与了解,需要结合日常教学内容适时引入相关素材,这样便为文化学习筑牢基础。其次,为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还要将更多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教学,借此丰富素养培养的载体【2】。而在设定目标时,则需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征,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方案。比如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文化基础与学习能力,就可以引导他们对传统文化深入思考和探究,如此一来能有效提升其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筛选整合课程内容,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的融合
小学语文教材中虽然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但这些内容呈碎片化分布,缺乏系统性梳理,学生很难从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课程建设中,首要任务就是对传统经典进行分类汇编。具体来说,可以按照文化主题、历史脉络或体裁形式整合编排。比如将古诗词按“四季风光”“家国情怀”等主题归类,这样便让零散的文化内容串联成有机整体,进一步让小学生在阅读感悟中自然形成文化发展脉络。而课程设置上就需要兼顾显性与隐性两条路径。其中显性路径就是通过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主题活动等直接呈现内容,像开展“古诗词诵读大赛”等活动。隐性路径则将文化元素融入日常教学,例如在讲解古诗《从军行》时,就可以结合边塞军旅文化背景解析诗句,在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用古典意象表达情感。借此双管齐下,就能保证传统文化学习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助力学生构建系统的文化认知。
(三)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拓展传统文化学习的渠道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较为基础与经典,虽能满足学生基本的文化学习需求,但难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因此,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在整合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首先,在校内资源方面,要建立传统文化资源库,收集整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为教学提供充足支持【3】。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可以通过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宣传传统文化知识,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而在校外资源方面,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像是可以邀请家长中的传统文化爱好者走进课堂讲解知识,也可以与当地文化机构、博物馆、图书馆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和研学旅行活动。借此能够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习传统文化,有效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
(四)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想要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与榜样作用。为此,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各类文化专项培训,预先练就扎实的古诗品读、名著赏析能力以及规范的书法书写技能。这样便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更高效地帮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常识,拓展文化视野。比如在教授《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结合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讲解典故渊源,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学校还需要为教师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组织参加传统文化教学研讨会、外出考察学习等活动,让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到优秀的教学经验,拓展教学思路,提升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水平【4】。同时还需要建立激励机制,让语文教师们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当中。这样既可以推动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也能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建设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可以让语文教学更具文化内涵,让学生在高效掌握语言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该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并通过明确课程目标、科学筛选整合课程内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等策略,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学习意识,能够主动参与课程建设当中,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文化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田斌.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J].智力,2023,(34):68-71.
[2]陈伟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J].家长,2023,(34):131-133.
[3]田凤娇.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探析[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11):13-15.
[4]许云.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8):149-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