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摘要
关键词
项目式学习;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实践探索;教学改革
正文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学科。传统数学教学中,“概念讲解—例题演示—习题训练”的模式虽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但难以让他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导致“会做题却不会用”的现象普遍存在。项目式学习(PBL)强调“做中学”,通过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设计项目,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契合了新课标中“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本文基于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实践,探索项目式学习的具体应用策略,旨在为提升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和有效性提供借鉴。
一、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价值
项目式学习与小学数学教育的适配性,源于其对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的精准呼应,具体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结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但课本中的抽象符号和公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数学无用”的认知。项目式学习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统计与概率”单元,设计“班级零食偏好调查”项目,学生需自主设计问卷、收集数据、绘制统计图,最终得出“同学们最喜欢的三种零食”。这种基于生活的项目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统计能帮我们了解身边的事”,从而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
(二)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项目式学习的任务往往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数学知识甚至跨学科内容解决问题。在“校园种植角规划”项目中,学生既要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种植区域的大小,又要用“比例”分配不同蔬菜的种植面积,还要用“平均数”预估收成。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几何、代数知识,更在分析问题、制定方案、调整策略的过程中培养了逻辑思维和系统思维。
(三)激发自主学习动力
传统课堂中,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项目式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项目中,学生需要自主思考“一节课40分钟如何分配预习、讲解和练习时间”“每天的学习与休息时间如何平衡”,并通过小组讨论完善方案。这种“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模式,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探索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确定项目主题
确定主题是项目式学习的起点,需兼顾教学目标、学生生活经验与探究价值的统一性。教师需深入分析教材内容,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领域中筛选适合项目式学习的知识点,再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设计主题。例如,在“小数的意义与运算”单元,可围绕“校园文具店定价”设计项目,既贴合学生日常购物经验,又能承载“小数的读写”“单价×数量=总价”等核心知识点。
主题确定后,需明确双重目标:知识目标(如“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与能力目标(如“能根据数据提出合理定价建议”)。同时,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驱动问题,避免过于抽象或封闭。例如,“校园文具店定价”项目的驱动问题可设为:“如果文具店想让铅笔和橡皮的总价不超过5元,两种商品的单价可以怎么定?哪种定价更受同学欢迎?”这类问题既指向小数运算的核心知识,又为学生预留了探究空间,能激发持续探究的兴趣。
(二)制定项目计划
项目计划是确保探究有序推进的关键,需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培养规划能力。教师可先示范“任务分解法”,将大项目拆解为可操作的小步骤。以“家庭一周用电量统计”项目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要完成统计,我们需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终形成“工具准备→数据记录→单位换算→分析建议”的四步计划。
小组讨论时,需明确分工与时间节点。例如,“校园绿化面积测量”项目中,小组可分为“测量组”(负责用卷尺测量花坛尺寸)、“计算组”(根据形状选择面积公式计算)、“记录组”(整理数据并绘制图表),并约定“第一天完成测量,第二天完成计算,第三天汇总结果”。教师需对计划的可行性进行把关,如发现学生忽略“测量工具不足”的问题时,提示:“如果卷尺不够,能用步长或课本长度当测量单位吗?”帮助学生完善计划,避免执行中受阻。
(三)开展探究实践
开展探究实践是项目式学习的核心环节,强调“做中学”,让学生在真实操作中应用数学知识。教师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资源(如测量工具、统计表格),并扮演“引导者”而非“主导者”的角色。通过开展探究实践,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过程,加深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在探究实践里,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共同面对并解决问题,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培养了沟通交流与分工合作的技巧。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社区停车位规划”项目中,学生需测量小区空地的长和宽(应用长方形面积知识),统计居民家庭车辆数量(涉及数据分类),计算“每辆车平均需要多少平方米的停车位”(除法运算),最终提出“如何规划停车位更合理”的建议。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测量数据与实际空地不符”的问题,教师不宜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追问:“测量时有没有漏掉花坛或小路的面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误差原因,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对于抽象思维较弱的低年级学生,可增加具象操作环节。例如,“班级图书角整理”项目(对应“分类与计数”知识)中,学生通过实际摆放图书、粘贴标签、统计数量,在触摸与操作中理解“分类标准不同,计数结果也不同”的数学逻辑。
4.展示与反思
展示与反思是深化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总结经验。展示形式需多样化,适应不同学生的表达特点: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可做口头汇报,擅长绘画的学生可制作手抄报,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展示实物模型(如“停车位规划”的沙盘模型)。
展示时,需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超市物价调查”小组展示时,不仅要呈现“物价对比表”,还需讲解:“我们发现A品牌铅笔1.5元,B品牌1.8元,用1.8-1.5=0.3元,算出B品牌贵了0.3元,这一步用了小数减法。”让听众明确数学知识在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展示后,师生共同开展“双维度反思”:知识层面(如“计算时有没有把小数点点错?”)与过程层面(如“小组分工时,有没有同学没参与进来?”)。例如,“家庭用电量统计”小组反思:“我们漏算了周末的用电量,导致结果偏低,下次记录要更完整。”这种反思不仅能巩固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为后续项目积累经验。
四、结论
项目式学习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其通过真实问题驱动学生自主探究,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能培养其问题解决、合作交流等核心素养,让数学从“课本中的符号”变为“生活中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梅红.项目式学习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教育,2025,(07):125-127.
[2]夏乐然,丁雪艳.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社团活动中的运用——基于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实践探索[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3,(11):9-10.
[3]赵娜.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实践方法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12):229-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