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进阶的语文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思维进阶,活动设计;教学策略
正文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清晰表明需“引领学生在整本书阅读里积攒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培育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整体的认知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里整本书阅读占据着关键位置。它能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还可以让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为丰富,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阅读让人们深深沉浸其中并获得满足,但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思维趋向浅化,语言变得简化,积累走向贫化。
二、当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模糊,缺乏思维进阶导向
在设计整本书阅读活动方面,部分教师针对阅读目标的定位不够明晰,没有把“思维进阶”归入目标体系之中,当阅读《草房子》时仅仅把目标确定为“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了解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却忽略了对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复杂性”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育。阅读活动因目标定位的模糊性,致使缺乏清晰的思维训练方向,学生在阅读进程里思维深度发展存在较大困难。
(二)活动设计单一,缺乏思维梯度
当前不少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活动的设计出现了“同质化”与“浅层化”的状况,“读书分享会”“情节复述比赛”是活动的主要形式,任务设计仅处在对文本内容的浅层理解阶段,在从“感知”迈向“分析”再到“创造”的思维梯度构建上存在缺失。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昆虫记》时,仅仅安排学生分享自己钟爱的昆虫以及这些昆虫的特点,然而却没有设计一些具备思维挑战性的任务,像“对比不同昆虫的生活习性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还有“依据文本内容提出关在保护昆虫的建议”等。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低水平的重复状态,想要实现进阶是十分困难的。
(三)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对思维过程的关注
在评价整本书阅读时部分教师主要还是采用“学生是否完成阅读任务”,“是否能准确回答问题”这类结果性评价方式,对学生阅读过程里的思维表现评价有所忽视。评价学生阅读成果之际,只留意学生交上来的读书笔记完不完整,却不关心学生在笔记里展现出的分析以及思考进程,在课堂互动当中只是单纯对学生给出的答案判定“正确”或者“错误”,却并不引领学生去反思自身的思维进程。单一的这种评价方式难以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进阶,也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三、指向思维进阶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策略
(一)目标分层:构建 “三维四级” 思维目标体系
教师要实现思维进阶,应依据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文本特点,搭建“三维四级”的思维目标体系,“四级”分别是“感知理解级”“分析综合级”“评价鉴赏级”“迁移创新级”,而“三维”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思维目标融入到各个维度当中。以《安徒生童话》整本书阅读在三年级下册为例,具体目标设计如下这般:
感知理解级:能够将至少5个童话的主要情节清晰说出,并把故事里的主要角色准确识别,借助工具书与拼音弄懂文中像“乖巧”“橱窗”这类生字词。
分析综合级:能够剖析《卖火柴的小女孩》里小女孩数次擦燃火柴的缘由,并归纳小女孩的人物形象特质,将《小美人鱼》与《丑小鸭》里主角的经历予以对比,探寻二者的相同之处与差异所在。
评价鉴赏级:《皇帝的新装》中皇帝的性格特点是虚荣愚蠢且自欺欺人。他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根本不存在的衣服最终沦为笑柄。我不喜欢这个角色,他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和自知之明。文中"天上的星星像灯笼一样闪烁"这样的精彩语句,可对其表达效果予以赏析,试着体悟一番。
迁移创新级:在月光下的芦苇丛中,一只受伤的野天鹅正用喙梳理着凌乱的羽毛,它想起自己曾被嘲笑为"灰毛怪",却始终没有放弃对天空的向往。当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时,它终在展开翅膀在湖面划出优美的弧线,这让我明白每个生命都有属在自己的绽放时刻,只要保持内心的光芒。
为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提供明确发展方向,借助分层目标的设计以此保证每个学生在阅读里都能够取得思维的提升。
(二)活动梯度推进:搭建 “三阶九步” 思维训练支架
在推进整本书阅读活动的进程里,教师要依据“分析综合—迁移创新—感知理解”这样的思维进阶路线,构建“三阶九步”的思维训练支撑架构引领学生一步步深入思索。以四年级上册青少年版《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
1. 感知理解阶段:夯实思维基础
第一步:预读感知:发放“阅读导航单”借助“看封面、读目录、猜内容”这些办法,使学生对《西游记》的主要角色以及故事框架有初步的了解。通过“角色关系图”来对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彼此间的关系予以梳理。
第二步:精读梳理: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分段阅读”的办法,在阅读每一回故事之后填写“情节梳理表”,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记录下来,以此助力学生把故事情节梳理清晰。
第三步:质疑解惑:举办一场“问题分享会”让学生把在阅读期间碰到的疑惑提出来,像是“孙悟空缘何会被压在五行山下”这类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再次阅读文本或者小组探讨的形式来解决问题,以此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
2. 分析综合阶段:提升思维深度
第四步:角色分析:开展活动“角色名片设计”,学生要从“外貌、本领、性格、典型事例”这些方面为自身喜爱的角色设计名片接着在班级当中展示分享;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剖析孙悟空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以及“大闹天宫”这两个阶段里的性格转变。
第五步:情节探究:围绕“唐僧该不该赶走孙悟空”这一话题,组织“情节辩论会”,将学生分成“支持”与“反对”两组,促使他们结合文本里的具体情节展开辩论。在“三打白骨精”情节里,引导学生剖析各方角色的行为动机以及心理活动,以此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六步:主题提炼:举办“主题研讨活动”,引导学生围绕《西游记》里像“三借芭蕉扇”“智取红孩儿”等诸多故事,探讨这部作品所包含的主题诸如“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等,以此培育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五、结论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指向思维进阶,是落实课程改革要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举措,基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本文所提出的“评价多元赋能”“活动梯度推进”“目标分层”策略,着重在在阅读活动里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具备很强的实用性与科学性。在教学实践里教师要依据文本特性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别,灵活对活动设计策略做出调整持续优化教学进程,切实让整本书阅读成为推动学生思维进阶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 [M]. 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 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 [M]. 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 王荣生。整本书阅读教什么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5] 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