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在班级中的具体实施与效果分析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张元平

摘要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是应对学生个体差异、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分层教学的实施背景与理论依据出发,详细阐述了在班级中开展分层教学的具体步骤,包括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作业分层及评价分层,并结合实践案例分析了实施效果,最后提出了优化策略,旨在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班级实施;效果分析;教学策略

正文

一、引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存在显著差异,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分层教学作为一种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强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1]。因此,研究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在班级中的具体实施与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背景与理论依据

(一)实施背景

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落地,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初中阶段学生数学能力分化明显,传统“一刀切”教学导致优生“吃不饱”、学困生“跟不上”,阻碍个性发展与素养提升。因此,实施分层教学是顺应改革、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必然选择。

(二)理论依据

①因材施教理论:作为我国传统教育精华,强调依学生差异教学。分层教学通过科学分层,为不同学生提供适配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效果。②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提出学生存在现有与潜在发展水平差距,分层教学据此设定目标与内容,兼顾现有水平并推动向潜在水平发展。③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认为多数学生可通过适当条件掌握知识,分层教学通过个性化支持与反馈,助力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知识技能。

三、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在班级中的具体实施步骤

(一)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基础,需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科学实施。

①全面了解学生: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问卷调查及家校沟通,掌握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兴趣及习惯等信息。②确定分层标准:结合数学成绩、学习能力与态度,将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基础扎实、能力强、兴趣浓;B层基础较好、能力中等、有潜力;C层基础薄弱、能力不足、兴趣低。③动态分层:层次每学期根据学习情况调整,确保学生在适配层次中激发学习动力。

(二)教学目标分层

依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制定差异化目标。

A层目标:在掌握“双基”基础上,侧重培养创新思维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鼓励拓展知识并参与竞赛。

B层目标:重点巩固“双基”,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激励积极思考以提高成绩。

C层目标:以掌握“双基”为核心,降低难度,帮助树立信心、提升兴趣。

(三)教学过程分层

作为分层教学核心,需匹配各层次目标与需求设计教学。

①课堂教学分层:兼顾不同层次需求,A层以挑战性问题引导自主探究与合作;B层侧重重难点讲解以助理解;C层放缓进度,用直观教学法解析基础内容。②提问分层:按层次设计问题难度,A层为开放性、探究性问题;B层为基础性、应用性问题;C层为简单直接问题,保障每位学生有作答机会以增强信心。③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混合分层学生组建小组,发挥A层带动作用实现优势互补,教师明确各层任务并引导积极参与讨论[2]

(四)作业分层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差异化作业以巩固知识、检验效果。

A层作业:以综合性、探究性为主,如数学建模、小论文等,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

B层作业:以基础性、应用性为主,如练习题、应用题等,强化知识与技能掌握。

C层作业:以基础性为主,如课本习题、简单计算题等,降低难度确保完成以增强信心。

(五)评价分层

作为分层教学保障,通过科学评价激发学习动力。

①评价标准分层:依据各层教学目标制定标准,侧重评价进步与发展。②评价方式多样化:结合形成性评价(课堂表现、作业、小组合作等)与终结性评价(单元测试、期末考试)。③及时反馈:迅速反馈学习情况,肯定优点与进步,指出问题及改进措施以明确学习方向。

四、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分析

(一)案例背景

选取我校初中七年级两个班作为实验对象,其中一班为实验班,采用分层教学;二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两个班的学生在入学时的数学成绩、学习能力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实验时间为一学期。

(二)实施效果

①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实验结束后,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数学期末考试,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5分,对照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为75分,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同时,实验班各层次学生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C层学生的进步最为明显。②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对照班。实验班中,A层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欲望更强,B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C层学生的学习信心明显增强。③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实验班学生的表现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思维更加灵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三)效果分析

①分层教学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分层教学,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中学习,避免了“吃不饱”和“跟不上”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分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分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能够集中精力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③分层教学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发展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一)实施中的问题

①学生分层容易引起标签效应: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自己被分到较低层次而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学习积极性。②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分层教学需要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作业和评价标准,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学难度。③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在分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优质教学资源向A层学生倾斜的现象,影响BC层学生的学习。

(二)优化策略

①淡化分层标签:教师在分层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使用“好、中、差”等带有歧视性的词语,强调分层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层次。②加强教师培训: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分层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应对分层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减轻教师的负担。③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在分层教学中,要确保各层次学生都能获得平等的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具、学习机会等。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3]

六、结论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是一种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方法,在班级中实施分层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和学校采取相应的优化策略加以解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分层教学方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吕上.分层递进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华夏教师,2025,(05):57-59.

[2]杨建发.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思路与实施[J].华夏教师,2024,(17):108-110.

[3]陈开元.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J].亚太教育,2023,(24):62-6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