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
正文
一、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然而,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主题式情境教学以其生动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核心素养与主题式情境教学概述
2.1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个方面。政治认同要求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修养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尊重他人,关爱社会;法治观念要求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健全人格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责任意识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2.2主题式情境教学的概念与特点
主题式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教学主题,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理解知识、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以明确主题串联教学内容,构建系统知识体系;通过生动真实的情境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增强学习趣味性与实效性;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其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培养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提升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三、主题式情境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主题式情境教学时,需综合考虑学生需求、生活实际、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在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时,教师应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考量其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创设贴合实际的教学情境,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情境创设与活动设计,深化学习体验。由于课程内容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日常,选取熟悉的生活场景与案例,助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知识、感受学科力量,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指引,教师需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明确具体目标,并细化为可操作任务,确保情境创设与活动开展精准指向目标达成。为激发学习兴趣,还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灵活运用图片、视频、故事、游戏等形式,同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元学习方式,全面培养综合学习能力。
四、主题式情境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策略
4.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真实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历史情境等,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思考。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社区文明出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模拟在社区中行走、乘车等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并思考如何遵守公共秩序,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
4.2设计主题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主题任务是主题式情境教学的核心,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主题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国家机构有哪些》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我是小记者,采访国家机构”的主题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机构进行采访。学生在采访前需要了解国家机构的职能、工作流程等相关知识,然后制定采访计划,进行实地采访。通过完成这一主题任务,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国家机构的相关知识,还能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4.3组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主题式情境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等因素,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大家的“朋友”》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公共设施,如路灯、垃圾桶、健身器材等,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公共设施的作用、使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4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是主题式情境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手工制作等。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地球》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小卫士在行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到社区、公园等地进行环保宣传和垃圾清理活动。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主题式情境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施效果
5.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主题任务,主题式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5.2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主题式情境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情境活动,能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例如,在教学《我是中国人》一课时,通过创设“走进祖国”的主题情境,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5.3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题式情境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感受道德与法治的力量。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安全记心上》一课时,通过创设“校园安全隐患排查”的主题情境,让学生发现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对安全问题。
六、结论
主题式情境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主题任务,组织小组合作,开展实践活动等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主题式情境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其优势,为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庆方.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J].天津教育,2025,(22):172-174.
[2]朱庆姝.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构建[J].天津教育,2025,(20):35-37.
[3]郭培.立足核心素养,创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J].江西教育,2025,(23):3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