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疗愈在缓解乡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谭锦怡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

本研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问题,结合教育部2023年1550.56万留守儿童数据指出其孤独感具有情感缺失、社交回避、自我价值感低下三大特征。针对传统心理干预在农村推广的困境,探讨绘画疗愈的适配性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绘画疗愈通过非语言表达突破沟通壁垒,以多层级动态机制缓解孤独感,包括提供情感宣泄通道、促进自我认知、构建替代性支持、提升自我价值、搭建社交桥梁等,为乡村心理服务创新提供了实证依据。


关键词

绘画疗愈;乡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作用机制

正文


引言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20238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是1550.56万。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孤独感是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情绪体验之一。孤独感不仅影响儿童当下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其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目前,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方法主要包括心理疏导、行为疗法等,但这些方式在农村地区的推广面临诸多困难。绘画疗愈作为一种艺术治疗方法,近年来在心理健康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一、乡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现状与影响

孤独感作为一种消极的主观情感体验,通常产生于个体处于陌生或特殊环境时,表现为孤单、寂寞及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其核心在于个体主观认知中存在自我被排斥或与外部世界相隔离的感受。现有研究普遍显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体验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群体。例如,针对湖南省311名留守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2%的留守儿童期望父母能够经常回家,另有74.3%的留守儿童存在明显的孤独倾向。

进一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主要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情感缺失,表现在因长期缺乏父母陪伴而产生的情感寄托不足;二是社交回避,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倾向于退缩、不愿主动参与;三是自我价值感低下,对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缺乏积极认知。

孤独感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孤独感若不及时加以干预,会产生抑郁、社交焦虑等情绪体验,还会导致性格内向、不愿与人沟通等问题,影响学习、行为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适应状况。从短期来看,孤独感会导致儿童情绪低落、学业表现下降;从长期来看,可能增加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风险。

二、绘画疗愈的理论基础

绘画疗愈源于艺术治疗理论指通过绘画创作过程及作品呈现,帮助个体表达情感、探索自我、修复心理创伤的专业心理干预方法。绘画疗愈是表达性艺术治疗的重要分支,其核心在于通过艺术创作过程促进心理康复

绘画疗愈相较于传统谈话治疗,在对乡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干预中具有显著优势,具体表现为:其一,绘画作为非语言表达媒介,使儿童通过色彩、线条及构图外化内心状态,突破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适用于语言发展尚不完善的儿童群体;其二,绘画创作过程本身蕴含游戏化特质,契合儿童的行为模式与心理需求,易于被其接纳;其三,抽象的情绪体验通过绘画转化为具象化的视觉图像后,儿童能够直观地感知自身情绪状态,促进对情绪的理解与接纳;此外,绘画作品可作为治疗进程的载体,为干预效果的评估提供可视化依据。

三、绘画疗愈缓解孤独感的作用机制

绘画疗愈并非简单地通过画画转移注意力,其缓解乡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作用机制是一个多层级、动态交互的过程。

(一)提供安全的情感表达与宣泄通道

留守儿童,尤其是年幼或内向者,常因语言能力不足或羞怯而难以清晰表达内心的孤独、思念、委屈等复杂情感。绘画作为一种非言语符号系统,通过线条、颜色、构图、形象等视觉元素,使儿童可以潜意识地、间接地宣泄被压抑的情绪。孤独感作为一种内在的、抽象的主观体验,往往难以描绘。绘画将这种内在感受“外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使儿童能直面自己的情感。

(二)促进自我认知与情绪觉察

通过创作美术作品,留守儿童能够进行情绪的宣泄和表达,增强自我认知。绘画过程涉及感知、想象、情感、认知的整合,因此留守儿童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情绪管理,学会表达和释放情绪,及时转化不良情绪,发挥积极情绪的促进功能。通过将模糊的孤独感转化为具象的画面,儿童有机会重新组织和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认识到孤独感对自己的影响。

(三)构建替代性联结与内在支持

绘画创作过程是一个投入情感、赋予意义的过程。儿童在创作中与自己的作品建立起一种情感联结。这种联结感可以部分补偿现实中情感支持的缺失,成为其内在支持力量的一个来源。在绘画疗愈情境中,引导者通过陪伴创作、倾听儿童的讲述,与儿童建立起一种信任、接纳的关系。这种正向的互动关系体验能有效缓解孤独感,让儿童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体验到人际联结的温暖。

(四)增强自我效能感与价值

在绘画创作中,儿童是主导者,通过完成一幅作品从而获得作品带来的完成感。这种积极的体验有助于抵消因缺少父母陪伴或同伴关系的难以维持而产生的无助感和低价值感。通过绘画表达积极主题,儿童有机会探索和强化积极的自我意象、对未来的希望以及对关系的积极期待,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和内在力量。

(五)社交互动的铺垫与桥梁作用

对于社交回避的留守儿童,集体绘画活动提供了一个非言语互动为主的、低压力社交环境。美术作品创作过程通过营造温暖、有爱、团结的氛围,为留守儿童搭建一个新的社交环境,让其感受到美术创作环境的愉悦性,充分给予留守儿童安全感,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被关爱、被理解、被呵护等情绪,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由于客观因素所缺失的“爱”共同创作。

四、结论

本研究聚焦乡村留守儿童孤独感问题,系统探讨了绘画疗愈对其的干预机制。研究发现,乡村留守儿童孤独感呈现情感缺失、社交回避、自我价值感低下三大特征,且传统心理干预因专业资源短缺、儿童表达受限等问题在农村推广受阻。

绘画疗愈作为非语言表达媒介,通过多层级动态机制有效缓解留守儿童孤独感:其一,为情感外化与宣泄提供通道,突破语言表达限制;其二,促进儿童对自身情绪的认知与觉察,助力情绪调节;其三,通过作品联结与引导者支持,构建替代性情感支持;其四,增强创作掌控感以提升自我效能与价值感;其五,以低压力集体创作搭建社交桥梁,改善社交回避。

综上,绘画疗愈在乡村留守儿童孤独感干预中具有独特适配性与有效性,为乡村心理服务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未来可结合农村实际场景,优化绘画疗愈方案,扩大其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中国儿童中心.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和分析.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

[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52.

[3]岳蕾,孙芳云,刘勇.湖南省边远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调查与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0):33203323.

[4]袁博成,金春玉,杨绍清.农村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交焦虑[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0):15641566.

[5]刘冬晔,王文捷.美术教育在我省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中的作用及途径探析[J].大众文,2016,(23):221-222.

[6]张莉.绘画治疗在留守儿童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197-198.

[7]银小兰.教育生态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发展的作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