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全民阅读;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阅读素养
正文
一、引言
全民阅读是国家文化战略重点,旨在提升全民族阅读与文化素养。小学是阅读素养形成关键期,语文阅读教学为主阵地。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课内阅读局限于教材、课外阅读缺乏系统指导的问题,课内外阅读割裂制约教学效能。因此,探索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机制至关重要,需通过目标、内容、方法统一,构建阅读生态。本文以五年级为例,分析衔接影响,提供教改依据。
二、全民阅读视域下课内外阅读衔接的价值意蕴
2.1 顺应全民阅读潮流,培育终身阅读者
全民阅读倡导“人人皆读、时时能读、处处可读”,旨在通过阅读推动个体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石,肩负着培养终身阅读者的重要使命。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打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将教材内容与课外资源巧妙融合,使阅读从任务变为生活方式。学生在持续的阅读实践中领略文字魅力,逐渐形成与全民阅读理念相契合的阅读习惯。
2.2 完善阅读素养体系,提升教材使用效能
阅读素养涵盖理解分析能力、阅读兴趣及文化认同等多方面。课内阅读以教材为核心,传授阅读方法,夯实基础知识;课外阅读则以兴趣为驱动,拓宽视野,深化情感体验。二者衔接形成“方法—实践—迁移”的闭环,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部编版五年级教材兼顾经典与时代,为课外阅读提供天然线索。通过衔接设计,课内文本成为“锚点”,引领学生探索同主题、同作者或同体裁的课外读物,实现“以一带多”的阅读增值,优化教材使用效能。
三、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现存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存在多重问题,可归结为目标与方法失衡、资源与评价失当两大方面。
目标与方法层面,课内阅读目标常局限于教材知识点,如部编版五年级《四季之美》教学仅聚焦景物描写手法,未关联课外自然散文阅读目标;课外阅读则以“量的积累”为导向,缺乏与课内能力目标的呼应,导致学生阅读实践碎片化。同时,课内阅读多采用精读、批注等结构化策略,但未引导学生迁移至课外阅读;课外则过度强调“自由阅读”,忽视方法指导,如学生课内习得“概括段落大意”技巧,课外阅读长篇童话时仍无法梳理情节,阅读效率低下。
资源与评价层面,课外阅读资源选择存在极端化倾向:一是脱离教材,盲目推荐成人化读物,如为五年级学生推荐《红楼梦》简版,超出其认知水平;二是简单重复课内内容,如推荐与课文主题雷同的低难度绘本,缺乏拓展价值。此外,评价体系重课内检测、轻课外过程,且评价指标聚焦于知识记忆,忽视阅读兴趣、思维品质等素养维度。即使部分学校开展课外阅读评价,也多以“阅读打卡”“读书笔记数量”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阅读深度与素养发展。
四、课内外阅读衔接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影响机制
4.1 拓展阅读广度,提升阅读兴趣
课内外衔接通过“课内文本+主题丛书+生活读物”的资源组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阅读选择。例如,学习部编版五年级《桂花雨》后,推荐琦君的《烟愁》及科普读物《植物的奇妙旅行》,学生在文学作品与科学文本的交叉阅读中,既感受语言之美,又探索自然奥秘,阅读兴趣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研究显示,经过一学期衔接训练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出现显著提升,自主阅读频率显著增加。
4.2 深化阅读深度,增强理解能力
衔接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课内习得的方法解析课外文本。如在《古人谈读书》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圈点批注”法后,要求其在阅读《论语心得》时实践该方法,并撰写感悟。这种迁移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本分析—意义建构—联系生活”的阅读逻辑,对复杂文本的理解能力明显提升,尤其在概括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等方面进步显著。
4.3 丰富文化体验,培育人文素养
部编版教材蕴含丰富的文化元素,衔接教学通过拓展相关读物,帮助学生构建文化认知体系。例如,学习《少年中国说》后,推荐《中华上下五千年》《强国梦》等读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理解“少年强则国强”的时代内涵,增强民族认同感。调查表明,参与衔接实践的学生在“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等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人文素养得到有效培育。
五、全民阅读视域下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实践策略
5.1 目标内容双维联动:构建课内外阅读协同体系
当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需以目标与内容的深度协同为突破口,形成"三维四层"目标架构与"三位一体"资源网络。三维目标体系融合"知识获取、策略建构、情感浸润"三大维度,通过"基础夯实—能力拓展—思维创新—实践迁移"四阶目标链实现递进衔接。以《牛郎织女》教学为例,课内聚焦"民间故事叙事要素解析"的基础目标,课外延伸至"多版本比较阅读与结局重构"的创新实践,形成完整的认知闭环。资源整合方面构建教材延伸、栏目深化、生活拓展的三角模型:以《草原》为支点辐射老舍经典作品群,通过《骆驼祥子》节选与散文选读感知作家风格流变;将《中国民间故事》拆解为"神话起源—智慧寓言—生活传奇"主题周,配合"故事创编擂台赛"实现深度内化;引入《人民日报》乡村振兴专题报道与《青山不老》生态主题形成跨媒介对话,构建"文本—生活—社会"的认知桥梁。
5.2 方法评价动态循环:打造阅读素养发展闭环
阅读方法训练与评价体系创新构成素养提升的双轮驱动。四阶迁移训练模式遵循"认知建构—技能内化—策略改良—创新生成"的发展规律:教师以《将相和》为范例示范思维导图法,学生通过《史记故事精选》进行同构迁移,进而用改良版人物关系图解析《水浒传》复杂叙事,最终自主设计"情感温度计"可视化工具记录《爱的教育》阅读轨迹。评价机制创新体现在三个转化: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追踪,通过"阅读成长档案袋"收录批注演变、思维导图迭代等过程性证据;从静态测评转向动态评估,采用"阅读进阶量表"对比期初期末笔记的思维深度变化;从单向评价转向多维互动,组织"经典重读辩论会",如围绕《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决策展开多视角思辨,在师生互评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这种"方法习得—实践验证—评价反馈—策略优化"的动态循环,使阅读素养培养呈现螺旋上升态势,有效破解课内外阅读"两张皮"的困境。
六、结论与展望
全民阅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系统性工程。本文通过实践研究证实,科学的衔接机制能够有效拓展阅读广度、深化阅读深度、培育人文素养,对学生终身阅读能力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部编版教材为衔接实践提供了优质载体,而“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维策略则确保了衔接的实效性。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在衔接中的应用,如利用阅读 APP 实现课内外资源的智能推送;同时,需加强家校协同,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区支持”的阅读共同体,让全民阅读理念真正融入学生成长过程。通过持续创新实践,课内外阅读衔接将成为推动小学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参考文献
[1]黄君.“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融合策略探析[J].格言(校园版),2025,(18):47-49.
[2]沈威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策略分析[J].格言(校园版),2025,(06):47-49.
[3]晋霖.“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4,(0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