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融入AI应用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信息化能力的探索
摘要
关键词
中职教育;信息技术课程;AI应用教学;信息化能力;教学改革
正文
一、引言
随着《“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国家政策的落地,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信息化能力要求不再局限于基础的计算机操作与软件使用,而是拓展到对AI技术的认知、理解与实际应用层面。中职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其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信息化能力的关键载体,必须紧跟技术发展潮流与产业需求变化,主动将AI应用教学内容融入课程体系。
二、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融入AI应用教学的核心探索
(一)教学内容重构:构建“基础+AI应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要实现AI应用教学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度融合,首先需打破传统课程的知识框架,构建以“基础能力为支撑、AI应用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对接产业实际需求。
需保留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基础模块,夯实学生信息化能力根基。该模块应涵盖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基础、网络安全与数据素养、常用办公软件高级应用等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熟练度、数据处理能力与信息安全意识。在数据素养教学中,可增加“数据采集与清洗的基本方法”“数据可视化工具的使用”等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AI数据处理奠定基础——AI技术的核心是对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只有让学生掌握数据的基本处理逻辑,才能更好地理解AI模型的工作原理。
同时,增设AI应用基础模块,帮助学生建立对AI技术的认知与理解。该模块无需深入讲解AI算法的复杂原理,避免超出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是聚焦于AI技术的应用场景、核心工具与基本操作。具体可包括AI技术的概念与发展历程(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基础概念的通俗解读)、AI在各行业的典型应用、常用AI工具的使用等内容,让学生了解AI技术“能做什么”“如何应用”,消除对AI技术的陌生感与畏惧心理。
(二)教学方法创新:采用“情境引导+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中职学生具有“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实践意愿高于理论学习”的认知特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AI应用教学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因此,需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引导+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将AI应用教学融入真实的学习情境与任务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动手实践。
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教师将教学目标拆解为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以“完成任务”为核心展开学习。任务设计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学生能逐步掌握AI工具的应用方法。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直接讲授操作步骤,而是作为“引导者”与“支持者”,通过提问、提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独立思考与实践能力。
(三)教学评价优化:建立“过程+能力+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传统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多以“期末理论考试+上机操作考核”为主,评价内容聚焦于知识记忆与基础操作,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AI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也难以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与引导作用。因此,需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核心、能力性评价为重点、发展性评价为目标”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AI应用教学融入后的学习效果与信息化能力提升情况。
强化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参与度。过程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周期,通过课堂表现记录、任务完成情况、小组协作表现、学习日志等多种方式实施。在课堂表现评价中,记录学生参与情境讨论、主动提问、分享探究成果的情况;在任务完成评价中,根据学生完成基础任务与拓展任务的及时性、准确性、创新性进行评分;在小组协作评价中,通过小组互评、个人自评的方式,评估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与责任担当。过程性评价的权重占总评价的60%以上,确保评价能真实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与进步情况,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突出能力性评价,聚焦学生的AI应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能力性评价以“能否运用AI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通过设置综合性、实践性的评价任务,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流程合理性、工具应用的准确性、任务成果的质量进行评分,重点评估学生“是否能根据问题需求选择合适的AI工具”“是否能熟练操作AI工具完成任务”“是否能对AI生成的结果进行优化与调整”,引导学生关注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
引入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未来潜力。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对比学生的期初水平与期末水平,分析学生的进步幅度与发展方向,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等非智力因素。教师可建立学生“信息化能力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学习AI应用教学前后的能力变化;通过问卷调查、一对一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AI技术的学习兴趣变化、未来职业发展规划中对AI技能的应用意愿。发展性评价结果不用于排名,而是作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的依据,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结束语
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将AI应用教学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是中职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学生信息化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本文从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优化三个方面提出的实施路径,为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AI融合改革提供了可行思路:构建“基础+AI应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能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学生认知水平相匹配;采用“情境引导+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建立“过程+能力+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能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其个性化成长。
然而,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融入AI应用教学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仍面临教师AI素养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硬件设施不完善等现实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加强中职信息技术教师的AI能力培训,开发更多符合中职教学需求的AI教学资源,完善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设施,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引入真实的行业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信息化能力。相信通过持续的改革与探索,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将能更好地发挥AI应用教学的育人价值,培养出更多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Z].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Z].2021.
[3]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8-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