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表现性评价的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表现性评价;评价策略;核心素养
正文
引言
在“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整合多学科思维的综合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将数学与科学、艺术、语文等学科内容有机融合,为学生搭建了知识关联与能力迁移的桥梁。然而,传统小学数学评价多以纸笔测试为主,侧重知识记忆与解题技能,难以全面衡量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展现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素养。表现性评价通过让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真实任务,观察、记录并评估学生的过程表现与成果质量,能够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因此,研究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表现性评价策略,不仅是完善小学数学评价体系的需要,更是推动跨学科教学落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与表现性评价的概念界定
(一)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具有探究价值的主题,打破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界限,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语文等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其核心特征体现为主题的统领性、学科的融合性、情境的真实性、学习的探究性,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化数学理解,提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思维与跨学科素养。
(二)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评价改革,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学生完成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时的行为表现、思维过程及最终成果,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素养发展进行全面、客观评估的评价方式。在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表现性评价强调“做中学”与“评中学”,不局限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关注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探究思路、合作互动、问题解决策略等动态表现,评价结果能够更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水平。
二、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表现性评价的现存问题
(一)评价目标与跨学科育人目标脱节
当前部分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表现性评价,仍以数学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为核心目标,忽视了跨学科学习所强调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培养。例如,在“校园绿化面积测量”主题学习中,评价仅关注学生是否掌握面积计算公式与测量方法,而对学生运用科学测量工具的准确性、与同伴合作的协调性、对绿化意义的认知等跨学科素养缺乏关注,导致评价目标窄化,难以支撑跨学科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评价内容缺乏学科融合性与情境真实性
评价内容的设计是表现性评价的核心,但部分实践中,评价内容仍局限于数学学科内部的知识点,未能充分体现跨学科融合的特点。例如,在“购物中的数学”主题学习中,评价仅围绕“计算商品总价”“找零”等数学技能,未涉及与语文相关的“撰写购物清单”、与艺术相关的“设计商品宣传画”等跨学科内容,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学习成果。同时,部分评价任务情境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表现性评价的实施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养,明确跨学科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表现性评价的导向,需紧密结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跨学科育人要求进行设定。首先,评价目标应涵盖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如数感、量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等,确保评价不偏离数学学科本质。其次,需融入跨学科能力目标,如探究能力(提出问题、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合作能力(分工协作、沟通表达、互助共赢)、创新能力(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成果创新)等,体现跨学科学习的综合育人价值。最后,评价目标应具体、可衡量,避免笼统表述。例如,在“校园垃圾分类与数据统计”主题学习中,可设定如下评价目标:“能运用数学统计知识对校园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绘制合理的统计图表(数学素养);能与小组成员分工完成垃圾分类调查、数据记录等任务,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合作与表达能力);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改善校园垃圾分类的建议(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
(二)立足真实情境,设计跨学科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是表现性评价的载体,需具备情境真实性与学科融合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展现综合能力与素养。首先,评价任务的情境应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家庭生活、校园环境、社会热点等,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与探究欲望。例如,结合“节约用水”社会热点,设计“家庭月用水量调查与节水方案设计”评价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家庭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统计、计算)、科学知识(水的性质、节水原理)、语文知识(撰写节水方案报告)完成任务。其次,评价任务需体现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避免学科内容的简单叠加。任务设计应围绕核心主题,将数学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同时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整合。例如,在“节日礼物设计与包装”主题学习中,评价任务可设计为“为家人设计一份节日礼物,计算礼物的体积以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数学),运用艺术知识进行礼物装饰与包装设计(艺术),撰写礼物说明书与祝福话语(语文)”,实现数学、艺术、语文的学科融合。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表现性评价,是连接跨学科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纽带。当前实践中存在的评价目标脱节、内容单一、方式传统、标准模糊等问题,制约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育人价值实现。通过基于核心素养设定评价目标、立足真实情境设计评价任务、整合多元方式开展评价、构建多维评价标准、重视评价反馈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表现性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发展水平。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表现性评价在不同学段、不同类型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适配性,完善评价工具与方法,推动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与表现性评价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89-102.
[2]周卫勇。表现性评价: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20,51(06):112-120.
[3]王尚志,史宁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56-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