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交往回避行为的心理成因探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周金悦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广西 桂林541100

摘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对其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而人际交往回避行为已成为影响该群体融入校园生活的突出问题。本文从心理层面切入,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交往回避行为的具体表现,探究其背后的家庭环境、个人认知、社会互动等方面的心理成因,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方向,为改善该群体的人际交往状态、促进其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交往;回避行为;心理成因

正文


引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校园中的特殊群体,面临着经济压力带来的多重挑战,人际交往回避行为便是其中之一。这种行为不仅阻碍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能引发孤独感、自卑感等负面情绪,影响学业发展与人格完善。深入探究其人际交往回避行为的心理成因,有助于精准制定帮扶策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实现个人价值,这对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交往回避行为的表现

(一)主动疏离社交场合

这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常常选择主动退缩,如刻意回避班级聚会、社团活动、小组讨论等社交场景。他们会寻找各种借口推脱参与,即使勉强参加,也多处于角落位置,极少主动与他人交流,避免成为关注焦点。在需要资金支出的社交活动中,如聚餐、外出游玩等,他们的回避倾向更为明显,担心因经济拮据无法承担费用而陷入尴尬。

(二)人际互动中的被动与敏感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表现得被动、沉默,很少主动发起话题或表达观点,对他人的主动交流也多以简短回应为主,难以形成深入互动。同时,他们对他人的言行较为敏感,容易将中性信息解读为负面评价,如他人谈论消费话题时,会怀疑是在暗示自己的经济状况,进而产生抵触心理,进一步减少互动。

(三)自我封闭的心理防御

部分学生通过自我封闭构建心理防御,刻意减少与同学、老师的接触,将社交圈压缩到极小范围,甚至仅局限于少数处境相似的同学。他们害怕暴露自己的经济困境,担心被歧视或怜悯,于是通过回避社交来维持心理上的安全感,久而久之形成孤僻的行为模式,加剧与周围环境的隔阂。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交往回避行为的心理成因

(一)家庭环境带来的心理烙印

家庭经济条件的长期拮据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度强调生活的艰难,反复提及经济压力,使学生从小形成自己不如别人的潜意识,滋生自卑心理。此外,一些家长因忙于生计而缺乏对孩子的情感陪伴与社交引导,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人际交往的示范与训练,形成内向、退缩的性格特质,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交环境。

家庭的消费观念也会影响学生的社交态度。若家庭秉持节俭至上的理念,对正常的社交消费持否定态度,学生可能会将人际交往与浪费钱”“不必要等概念绑定,从而从心理上排斥需要一定经济投入的社交活动,认为参与其中是不合时宜的,进而主动回避。

(二)个人认知层面的偏差

自我认知偏差是导致人际交往回避的重要心理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对自身价值的判断与经济状况过度绑定,认为经济上的劣势等同于个人能力的不足,形成我不配与他人平等交往的错误认知。这种认知使他们在社交中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会被他人轻视,于是选择回避以避免可能的负面评价。

同时,他们对社交风险的认知存在放大倾向。将人际交往视为充满威胁的过程,过度担忧在社交中暴露经济困境,害怕被贴上经济困难学生标签后遭受异样眼光。这种对社交风险的过度预估,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焦虑感,为了规避焦虑而选择减少社交互动,形成回避暂时安全更依赖回避的恶性循环。

(三)社会互动中的心理压力

校园中的社交比较会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当周围同学谈论品牌消费、假期旅行等话题时,他们会因自身经济条件的差异而产生心理落差,这种落差感会转化为羞耻感,促使他们通过回避社交来减少比较带来的痛苦。部分同学无意识的炫耀性消费或对经济困难话题的不当讨论,也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强化其回避行为。

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或不当也会影响他们的社交状态。若学校的帮扶措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忽视心理支持,或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过度公开信息,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对社交产生抵触。此外,若缺乏能够理解和接纳他们的朋友或老师,他们会感到孤立无援,进而选择封闭自己,加剧人际交往的回避倾向。

(四)负面情绪的累积与影响

长期的经济压力会引发一系列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等,这些情绪会削弱学生的社交动力与能力。焦虑情绪使他们在社交中过度紧张,担心出现失误或被负面评价;自卑情绪则让他们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觉得自己无法为社交关系带来价值。

负面情绪的累积还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使其在社交中难以保持积极心态,容易对他人的善意产生怀疑,将正常的社交互动解读为带有目的性的行为,从而从心理上排斥与人交往,进一步巩固回避行为模式。

三、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交往状态的干预方向

(一)加强家庭层面的引导与支持

通过家校合作,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在关注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重视情感沟通与社交能力培养,避免向孩子过度传递经济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鼓励家长为孩子创造正常的社交机会,培养孩子的沟通技巧与合作意识,为其进入校园后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

(二)开展针对性的认知干预

学校可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团体辅导等形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纠正认知偏差,引导他们认识到经济状况并非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培养其内在价值认同。通过心理教育让他们了解社交回避背后的认知机制,学会客观评估社交风险,减少对人际交往的过度担忧,增强社交自信。

(三)优化校园社交环境与支持系统

营造包容、平等的校园文化,倡导理性消费观念,减少校园内的炫耀性消费与不当社交比较,通过主题活动、宣传教育等方式传递尊重与接纳的理念。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帮助他们疏导负面情绪,提升情绪调节能力。

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鼓励老师、同学主动给予关怀与支持,但需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过度关注或怜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组织适合不同经济状况学生参与的社交活动,为他们创造轻松、无压力的互动机会,促进人际信任的建立。

(四)提升学生的社交技能与心理韧性

开展社交技能培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冲突解决方法等,提升其人际交往的能力与信心。同时,加强心理韧性培养,通过挫折教育、励志教育等,增强他们应对经济压力与社交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在面对社交挑战时能够保持积极心态,减少回避行为。

结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交往回避行为是多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环境带来的心理烙印、个人认知偏差、社会互动中的心理压力以及负面情绪的累积,共同构成了这一行为的深层心理成因。改善该群体的人际交往状态,需要从家庭引导、认知干预、环境优化、技能提升等多方面入手,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未来应持续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需求,通过精准化、个性化的支持措施,促进其社交能力的提升与心理健康发展,让他们在平等、包容的环境中实现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忠魁,邹仲平,侯振华,.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支持体系构建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5,11(21):106-109+114.

[2]孔雪琪,杨安琪,朱政鑫.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机制[J].四川劳动保障,2025,(13):89-90.

[3]李阳,凌子豪,陈钰丹,. 全面脱贫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五育”画像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25,35(03):121-12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