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尤晓爽

秭归县九畹溪镇初级中学,湖北秭归443623

摘要

“教-学-评”一体化是初中语文教学落实新课标要求的关键改革方向,核心在于推动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深度融合。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对象,先分析这一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从目标设定、过程实施、方法运用等维度探讨实践路径,通过明确目标、优化过程、多元评价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实践借鉴。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语文教学;语文核心素养

正文


引言

初中语文传统教学模式里,教学、学习与评价常呈割裂状态,难以适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需求,“教--评”一体化注重三者协同,借评价驱动教学与学习推进语文教学内容涵盖多文体与主题,以此为样本开展一体化实践研究,对提升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素养价值显著。

一、“教--评”一体化的内涵与价值

(一)核心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实现目标、过程、主体的协同统一目标协同要求教学、学习、评价目标均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大维度统一设定;过程协同强调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实时反馈优化教与学[1];主体协同则需构建多元评价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以《我爱这土地》教学为例,教学目标聚焦感受诗人的土地情怀,学习目标明确为分析“鸟”“土地”等意象的表达手法,评价目标便围绕意象解读与情感体悟展开,三者相互呼应、形成闭环

(二)实践价值

从学生立场,“教--评”一体化能帮其厘清学习方向、认清自身短板,学习《我爱这土地》时,依托评价可察觉对“土地”意象理解的偏差,进而及时修正学习策略。教师层面,一体化倒逼其精准设计评价内容、捕捉学情动态以调整教学节奏,《我爱这土地》授课后若发现学生对“嘶哑的喉咙”修辞把握不到位,便可在后续教学中强化相关讲解教学质量维度上,这种一体化模式能弥合教与学的断层,让教学更具靶向性,推动语文教学从分数导向转向素养培育。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评”一体化现存问题

(一)目标割裂,缺乏协同性

实际教学里,教学、学习与评价目标常现割裂,有些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未充分考量学习与评价目标,造成三者脱节。某篇散文教学中,教学目标若仅聚焦字词掌握等知识传授,学习目标可能偏向文章情感的浅层感知,评价又侧重字词默写,三者缺乏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配合,致使学生学习方向模糊,难以有效促进素养提升。

(二)评价滞后,嵌入不充分

评价常滞后于教学,未能及时融入过程,不少情况下评价都在教学结束后进行,像通过考试衡量学习效果,而预习、探究、展示等环节缺乏即时有效的评价反馈小说教学探究人物形象时,教师若不实时点评学生讨论情况,对偏离方向的小组未及时引导,学生就可能在错误思路上耗费时间,进而影响学习成效。

(三)方法单一,评价维度不足

传统语文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依赖笔试,很难全面衡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评价学生语文能力时,常常只盯着知识掌握程度,却忽略了他们的思维成长、审美感受以及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就拿诗歌教学来说,仅仅通过考查诗歌默写、诗句翻译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本无法看出他们对诗歌意境的领会深度、对作者情感的共情程度,以及在诗歌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文化浸润与滋养。

“教--评”一体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一)以素养为导向设定目标

目标统整是“教--评”一体化的基础,需结合诗歌特质、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水平,统合教学、学习与评价目标[2]。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沁园春・雪》教学中,依据课标“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设定教学目标为“理解诗歌对祖国山河的赞颂及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体会豪迈语言表达效果,积累诗词阅读经验”,学习目标细化为梳理诗歌中北国雪景等意象,解析“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等词句的表达技巧,结合历史知识阐述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思考。评价目标则聚焦目标达成情况,包括意象梳理完整性、语言分析精准度、感悟是否兼顾历史与文本,并细化评价准则,为后续评价提供支撑。

(二)将评价融入诗歌教学各环节

将评价嵌入教学全程是关键,“预习—探究—展示—总结”各环节皆可落实:预习用“预习任务单”查创作背景、“妖娆”“折腰”等字词掌握,教师批改后在导入环节解决共性问题,如“稍逊风骚”中“风骚”释义可结合《诗经》《楚辞》讲解;探究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教师巡视评价”,教师观察讨论并通过提问评思维与合作能力,引导偏差、肯定优秀;展示环节以“同伴互评+教师点评”推进,同伴依“表达清晰度”等标准打分,教师总结亮点不足;总结环节让学生填“学习反思单”自评,教师回收后据困惑调整教学[3]

(三)运用多元评价方法

为全面评价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需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可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学习后,让学生模仿风格创作校园春景文字,教师从意象、语言、情感维度评分,既检测学习效果又激发写作兴趣;“档案袋评价”为学生建立专属档案,收录预习单、探究成果等材料,通过对比不同阶段内容——如《乡愁》学习前后的赏析作业,评判学习进步,让评价更客观且具发展性;“情境性评价”可组织“诗歌朗诵会”,学生朗诵第一单元诗歌并分享感悟。依据“朗诵感染力”“内容解读深度”等标准评定,考查语言运用、审美感知与文化意识,凸显语文实践性。

结语

“教--评”一体化对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落实素养导向意义关键,落实过程中教师需结合教学实际不断探索调整未来还需深化理念理解,创新评价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实现三者无缝衔接,让评价真正助力学生成长与教学改进,推动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贠照平.“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数字化赋能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5,(10):50-51.

[2]李震.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初中语文课堂建构思路[J].汉字文化,2024,(18):132-134.

[3]毕风玲.“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简·爱》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学术刊),2022,(13):80-8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