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提问,优化教学效果——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提问的思与行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文静

枣阳市兴隆镇第二中心小学,湖北 枣阳 441218

摘要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师要积极主动运用启发性教学方法,实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有效课堂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与反馈,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文章重点探究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提问的策略,目的是落实新课标所提出来的要求,让学生可以在有效提问中熟练掌握数学知识,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科学优化教学效果,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实践

正文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与及时反馈的重要方法,还是指引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索知识的关键措施。一个恰如其分的提问如同一把钥匙,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造成提问效果并不理想,直接对教学效率的提升产生了影响。因而,文章研究小学数学实施有效提问的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1紧扣教学目标,灵活设计问题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点和落脚点,它可以指引整个教学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问题设计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设计,这样才可以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时、分、秒”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时、分、秒的时间单位,掌握时、分、秒的进率关系,并且可以准确地读写时间。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教师要灵活设计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准确、清楚地认识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出下面的问题“时间和我们密不可分,同学们是否知道1小时等于多少分钟呢?1分钟又等于多少秒呢?”这个问题直接与关键知识点相联系,可以让学生调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并且主动思考来回答问题。学生们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入教具为学生进行演示,如运用准备好的钟表实物来呈现出1小时分针所转动的圈数,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1小时等于60分钟;然后再通过秒针转动的次数,让学生体会1分钟等于60秒,从而增进学生对时、分、秒之间进率的认识。

而在讲解时针、分针与时、分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下面的问题“同学们,认真观察钟面,时针走过一大格代表多少小时?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钟?”学生可以自行展开思考也可以小组深入讨论。当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教师继续进行启发总结,再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进率概念。

这样紧紧结合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的数学问题,可以指引学生深入学习,让学生明确并熟练掌握学习重难点,在认真思考与积极解答中深化重难点知识的认识,为后续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带来较大的帮助。

2有效引导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2.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比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巧妙引入多媒体的方法,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呈现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如三角铁、金字塔等等。学生认真观察后,教师提出下面的问题“看完这些图片,你们有哪些问题想要了解呢?”这时候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提出如下的问题“为什么这些工具要利用三角形呢?三角形是不是有怎样的神奇之处?”利用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索热情,为他们后续深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这部分内容夯实基础。

2.2追问拓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要适当进行追问拓展,启发学生深入进行思考,掌握问题的本质内涵。

如教师讲解“多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的内容时,当学生们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追问“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应该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进而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呢?”大家可以在自己的脑海当中回忆一下具体的操作步骤,当学生深入思考后,教师继续对学生提出问题“在转化过程当中,哪些条件变化了?哪些条件没有变化?当形状变化后,面积大小是否保持一致呢?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还未等到学生完全反应,教师还可以对学生提出全新的问题“这样的转化方式还可以运用到计算其他图形的面积中吗?如梯形?同学们认真思考,课下也可以动手尝试一下。”

结合这样的追问拓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重新对推导过程进行梳理,体会转化思想,逐步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

2.3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教师要主动鼓励学生质疑、促使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例如教师讲解“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时,当学生准确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后,教师给予有效引导,继续鼓励学生思考“你们觉得这个公式一定正确吗?你们是否有其他新颖的方法可以对这个公式进行验证呢?”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然后,教师安排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以及小组合作。其中一个小组采用绳子紧绕圆形一周,精准测量圆形长度之后,再和直径进行对比;另一小组将圆放于直尺上面进行滚动,正确记录圆滚动一周的距离。

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主动积极进行思考、多次反复进行尝试,碰到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法,不仅验证了公式,还在探索当中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思维。

3分层梯度提问,实现因材施教

3.1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分层提问

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差异显著。如果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分层提问,就可以给每一个学生创建适宜成长的学习平台。

以讲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内容为例,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对他们提出下面的问题“40×50等于多少?你如何进行计算的?”这一提问以“一位数乘十数”的知识为基础,学生可以迅速得到答案,对数学学习保持较高的自信心。针对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他们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个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积可能是几位数?你可以举例进行说明吗?”这一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如通过举例20×2077×77等例子,针对积的位数情况展开分析,可以实现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的目的。

3.2按照教学内容难度梯度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有着不一样的难易程度,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是要遵循梯度性原则。

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内容时,教师提出下面的问题“物体的体积是什么?体积的常用单位包含哪些呢?”这个问题可以给予学生启发,让学生主动回忆旧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你可以按照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这些问题如同逐级上升的阶梯,促使学生从理解体积概念到掌握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再到自主推导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逐渐深入进行思考,最终实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标。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属于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指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真正意识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紧扣教学目标,灵活设计问题;有效引导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分层梯度提问,实现因材施教,通过这些策略,进一步实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萍.用有效提问助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增效[J].教育界,2025,(10):92-94.

[2]赵霞.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08):42-45.

[3]马生宏.课堂有效提问:驱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之钥[J].中小学班主任,2025,(04):77-7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