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张涛

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中心学校,湖北 襄阳 441129

摘要

在新课标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引入大单元教学法,主要是以核心素养的指导方向,利用整合单元教学内容与重构知识体系的方法,实现数学系统化教学的目标。此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一课时教学的限制,重视从单元整体角度实施教学,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由此,文章提出精准化提炼单元主题、设计单元驱动性问题、跨学科融合单元教学等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支持。


关键词

大单元教学;小学数学;实效性;提升策略

正文


大单元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备受教育工作者关注。它通过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下面探讨大单元教学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精准化提炼单元主题,聚焦核心概念与教学原则

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大单元教学,需要聚焦核心数学概念与教学原则,精准化提炼单元主题。教师需要严格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其一,学科本质性原则:聚焦数学核心概念,例如在“数与运算”的单元中可以提炼出“运算一致性”的主题,呈现出整数、小数以及分数运算间的内在关联。其二,认知发展性原则:贴合学生实际情况,适合学生思维特点。低年级小学生适宜选择具象化的单元主题,如“探究图形王国的奥秘”;高年级小学生适宜选择抽象性的单元主题,如“数据背后隐藏的秘密”。其三,生活关联性原则:搭建起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教师安排“分析家庭水电消费情况”的单元,指导学生收集数据、绘制统计图、计算水电费用等,不仅让学生精准掌握统计知识,还可以树立起学生的节能观念。

“圆的认识”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提炼出“从生活现象到数学本质”的单元主题。首先,学生要认真观察生活中的车轮、钟表等一些实物,从而顺利引出圆的概念;其次,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圆心、半径等数学知识;最后,回归到实际生活中,设计出“安排最佳座位”的问题,打造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到生活的良性认知循环体系。

二、设计单元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与动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单元驱动性问题时,需要为学生提出可以引发认知冲突、联系实际生活且具有深入探究意义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小数的意义”这一单元内容时,可以为学生设计出下面的驱动性问题“超市中商品价签上面的小数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如一包方便面标价2.50元,这里面的2.50包含了哪些计数单位,它们间有什么关系?如果商品促销打五折销售,价格变成原来的0.5倍,又怎样用小数的意义来进行理解与计算呢?

这样的驱动性问题与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场景密切联系。学生平时跟着父母购物时接触过价签,但是却极少深入思考小数后所隐藏的意义。这一问题可以吸引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更清楚认识小数在价格中的含义和具体的算理。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也会积极探究小数的计量单位、小数的数位顺序等知识,试着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深刻认识小数的意义,实现从被动化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三、跨学科融合单元教学,拓展知识边界与综合应用

跨学科融合单元教学提倡要突破学科限制,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方法与思维,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利用跨学科融合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数学知识,打造更完善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毫米、分米和千米”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合科学知识。在科学实验当中“测量物体长度”属于较为常见的操作,让学生可以利用毫米、分米作单位,精确将实验器材的尺寸进行测量,深化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与地理学科相融合,在学习千米”的内容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地图比例尺进行研究,利用计算认识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换算,还可以深入探究不同地区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且,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校园测量”竞赛活动中,让学生巧妙运用数学知识准确对校园内部的建筑物、道路等的长度进行测量,涉及毫米、分米、千米单位,还要绘制简易的校园地图。

利用这样的跨学科单元教学融合的方法,让学生不再孤立地对长度单位进行学习,而是将其与科学探究、地理空间认知紧密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知识边界,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多样化单元教学活动,丰富学习体验与实践能力

1.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通过设计结构化任务,让个体学习朝着集体学习转变。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分数意义”辩论比赛。首先,将学生划分为正方和反方,结合“1/3是否一定比1/4”的问题进行辩论。其次,正方学生要从相同整体角度出发进行论证;反方学生可以从不同整体角度出发进行反驳。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分数本质属性。最后,为了提高合作有效性,可以将不同任务合理分配给不同小组,完成之后促使小组之间共享成果。

2.实际操作活动

利用实际操作活动可以显著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时,可以为学生设计“分数小厨房”的活动。首先,提供活动所需的材料,如面团、量杯等;其次,要求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完成任务,如“制作1/2个烧饼”“调制2/3杯果汁”等;最后,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提出了“怎样确保分配公平?”“如何转换不同测量工具”等问题,从而顺利引入分数基本性质与等分概念。

五、动态化单元教学评价,做好持续反馈与教学改进

动态化单元教学评价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持续性、灵活性地进行信息收集,及时展开反馈并且优化改进教学策略,这对大单元教学很重要,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水平,增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且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不同阶段的学生对理解与掌握知识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动态化评价可以及时获取学生的变化,为教学提供前进的方向。它可以冲破传统教学评价的束缚,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长变化。

如在教学“面积”单元教师就可以采取动态评价方式。比如,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就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出发,了解他们理解所学知识的程度,针对不能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学生提供针对性辅导。在小组活动环节,仔细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内容为例,教师为学生安排了分层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对家庭中不同的长方形物体的面积展开计算。按照学生上交的作业情况,分析学生在测量面积与计算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弄不清单位、错误运用面积计算公式等。之后,教师要在后续教学中给予针对性改进,强化训练与讲解。

利用这样的持续反馈与教学改进方法,学生可以更高效掌握面积相关知识,教师也可以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单元教学效率和质量。

结束语

总之,新课标逐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大单元教学开始在培养具有数学眼光、数学思维的现代学生过程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大单元教学方法,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利用精准化提炼单元主题、设计单元驱动性问题、跨学科融合单元教学等一系列的教学策略,让教学本质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育素养,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提供了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刘玉琴.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促核心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4,(49):60-63.

[2]周涛.立足大单元教学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实效[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4,(Z2):60.

[3]林志勇.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J].新教师,2024,(04):45-4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