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实践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华斌

景德镇市特殊教育学校,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摘要

新课标强调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需以“素养导向”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社会责任。项目式教学以真实问题为驱动,通过完整的项目实施过程,为落实这一要求提供了有效载体。本文结合新课标要求与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分析项目式教学的实践必要性,构建涵盖项目设计、实施推进、评价反思的实践路径,提出实施保障策略。研究表明,科学的项目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帮助其掌握信息技术技能与问题解决方法,促进信息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协同发展,落实新课标“实践型、创新型”教学要求。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信息素养;实践路径

正文


1引言

新课标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为“培养学生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学从“技能传授”转向“素养培育”,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真实问题。然而,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仍存在诸多局限:教学以“软件操作”为核心,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与实用性;教学方式以“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为主,学生被动学习,难以形成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评价侧重技能掌握程度,忽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综合素养发展。这些问题导致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薄弱,无法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求。

2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的实践必要性

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实施项目式教学,是落实课程素养目标、突破传统教学局限、契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落实新课标素养目标需要项目式教学。新课标明确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项目式教学通过真实项目驱动,让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信息意识与计算思维;在项目创作与优化中锻炼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在团队协作与成果展示中强化信息伦理与社会责任意识。这种“做中学、学中用”的模式,能将分散的素养目标融入项目实施全过程,实现从“技能训练”到“素养培育”的转变。

突破传统信息技术教学局限需要项目式教学。传统教学中,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多以孤立的知识点为单位,如“Word文档编辑”“Excel数据处理”等,学生虽掌握单一操作,却难以在实际场景中综合运用。项目式教学以完整项目为载体,将碎片化知识整合为系统化的应用能力,如通过“校园活动电子海报设计”项目,整合图像处理、文字排版、创意设计等知识;通过“班级数据统计分析”项目,融合数据录入、公式计算、图表制作等技能,有效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提升教学的实用性。

3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的实践路径

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需遵循“素养导向、真实驱动、过程为重”的原则,从项目设计、实施推进、评价反思三个维度构建实践路径,确保教学实效。

科学设计贴合素养目标的项目主题。项目设计是教学的基础,需紧扣新课标素养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明确项目素养导向,每个项目需对应具体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个人数字档案制作”项目侧重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网络信息辨别与筛选”项目侧重强化信息意识与信息社会责任;选取真实项目情境,项目主题需源于学生生活或社会实际,如“校园公众号推文制作”“社区垃圾分类数据可视化”“科学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等,确保项目具有实用性与探究性;合理规划项目难度与规模,根据初中生信息技术基础,设计时长为1-2周的短期项目或3-4周的长期项目,避免因项目过大导致学生难以完成,或因过小无法达到素养培养目标。

 

开展聚焦过程与素养的项目评价。项目评价是教学的保障,需突破“结果导向”的传统模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项目成果的质量,更注重评价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过程表现,如信息收集的全面性、方案设计的创新性、问题解决的灵活性、团队协作的有效性等,同时兼顾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与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评侧重反思自身在项目中的收获与不足,同伴互评侧重相互借鉴与建议,教师评价侧重客观反馈与素养发展指导;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项目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方案、草稿、修改记录等过程性材料,通过终结性评价对项目成果进行综合评定,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

4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的实施保障

为确保项目式教学有效落地,需从资源支撑、教师能力、教学管理三个方面构建实施保障机制。

完善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支撑。建设项目素材资源库,收集整理与项目主题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模板等素材,以及常用的软件教程、技能指南等学习资源,为学生项目实施提供支持;优化硬件与软件环境,确保计算机教室设备满足项目实施需求,安装项目所需的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编程工具等,同时搭建在线协作平台,方便学生开展小组项目交流与成果共享;拓展校外资源渠道,与企业、社区、科研机构合作,引入真实的项目任务与专业指导,如邀请信息技术从业者分享项目实践经验,提升项目教学的真实性与专业性。

提升教师项目式教学能力。强化教师的项目设计能力,通过专题培训、教研活动等形式,帮助教师掌握基于核心素养的项目设计方法,学会将新课标要求转化为具体的项目目标与任务;提高教师的课堂引导能力,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项目引导者”,掌握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学会在项目实施中把握指导的时机与尺度;加强教师的跨学科整合能力,鼓励教师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师合作设计跨学科项目,如“用信息技术分析数学函数图像”“用编程模拟科学实验过程”,拓展项目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优化适配项目教学的管理机制。建立灵活的课堂管理模式,打破传统的“固定座位、统一进度”管理方式,采用小组围坐、灵活分组的座位安排,允许学生根据项目需求自主调整学习节奏,营造开放、自主的课堂氛围;完善教学时间安排,根据项目实施需要,灵活调整课时安排,采用连堂课或跨课时的方式开展项目教学,避免因课时碎片化影响项目的连贯性;建立激励机制,对学生的优秀项目成果进行表彰与展示,如在校内宣传栏、公众号推送优秀作品,对积极参与项目教学的教师给予教研支持与奖励,激发师生的参与积极性。

5结束语

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是落实素养导向、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模式。通过科学的项目设计、有序的项目实施、多元的项目评价,配合完善的资源支撑、教师能力提升与管理机制优化,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其在实践中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发展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避免“重形式、轻实质”的项目设计,确保项目与素养目标紧密结合,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不断优化项目式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8-33.

[2]熊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05-1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