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农村寄宿生的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王松竹

锦州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锦州市教育发展中心),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进入寄宿制学校学习和生活。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压力大、人际交往能力差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农村寄宿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状况

正文

引言: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进入寄宿制学校学习和生活。寄宿制学校是我国现阶段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政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但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因其独特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以及与父母分离的生活经历,可能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程度的障碍和困扰,如不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探究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寄宿生的心理状况概述

寄宿制学校是指学校在一定的办学条件下,为寄宿学生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活条件,包括住宿、膳食、课外活动和交通等方面,由专门的工作人员管理,对寄宿学生进行专门的教育和服务,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形式。与非寄宿制学校相比,寄宿制学校在住宿环境、饮食卫生、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但由于受客观条件和学生主观因素影响,寄宿生普遍存在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敏感、自我意识较强等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实现教育公平和促进农村寄宿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寄宿生的心理状况

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包括:人际交往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压力与适应问题以及人际关系敏感等,研究表明农村寄宿生普遍存在着以上心理问题。虽然目前对于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调查问卷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于农村寄宿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够了解,且问卷调查主要是针对初中生群体,因而关于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此外,虽然研究者们已经在研究中发现了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特征,但这些特征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等方面可能会存在差异。

三、农村寄宿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

3.1家庭因素对农村寄宿生心理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与父母长期分离,与父母的交流较少,因此家庭因素对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家庭因素中缺乏父母关爱和情感交流是导致农村寄宿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在家庭环境中,由于独生子女较多,农村寄宿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没有得到及时帮助和支持,因此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此外,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敏感以及家庭关系不和谐等原因,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2学校因素对农村寄宿生心理的影响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对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寄宿生在学校中要经历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能否关注到他们的心理状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将会对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加强对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关注,不仅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也是促进农村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此外,对于寄宿生而言,良好的学校环境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融洽友爱的同学关系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3.3个体因素对农村寄宿生心理的影响

个体因素,包括性别、民族、居住地等方面,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倾向,这些倾向可以通过个体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各种信息、所经历的事件等表现出来。不同性别的学生在面对同样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各不相同,尤其是农村寄宿生,因为他们与父母长期分离,在面对相同问题时,男性表现出更多的“男性气质”和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而女性则表现出更多的“女性气质”和更多地关注家庭问题。此外,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还与他们在学校中的适应能力有关,也与其人格特征有关。

四、农村寄宿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4.1家庭因素与心理状况的关系

在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还会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形成和人格发展。有研究表明,在不考虑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包括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而这些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父母教育水平高、家庭经济状况好、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父母关注子女学习、父母关心子女生活等家庭因素均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而这些影响是其他因素无法代替的。

4.2学校因素与心理状况的关系

在学校因素中,教师的人格特征、师生关系以及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有着重要影响。首先,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教师的人格特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尤其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其次,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则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最后,学校环境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良好的学校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安全和谐、轻松、充满关爱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4.3个体因素与心理状况的关系

在个体因素中,性别、民族和居住地等方面对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首先,农村寄宿生的性别会影响到他们的交往和交往对象,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后,农村寄宿生的居住地会影响到他们与家庭的联系程度,进而影响到他们对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进而影响到他们对家庭、社会和学校的适应能力。此外,农村寄宿生在面对相同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各不相同,这也与他们个体因素有关。因此,需要对农村寄宿生进行个体差异性研究。

结语

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各不相同,尤其是农村寄宿生的性别和民族,因为他们与父母长期分离,在面对同样问题时,男生和女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而这一差异也是性别和民族对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体因素对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改善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首先,加大对农村寄宿生家庭经济的帮扶力度,应资尽资。其次,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最后,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梁正.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浅探[J].新课程(下),2018,(02):54.

[2]李嫒.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甘肃教育,2019,(15):3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