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辽宁高质量发展格局下高职院校高精尖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田乐,姚怡兵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培养高精尖技能人才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文章阐述了高精尖技能人才的特质和培养价值,基于此,结合新时代辽宁高质量发展背景,提出了精准构建培养目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评价体系的具体优化路径,旨在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全面推动高职院校高精尖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

高精尖技能人才;辽宁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将“人才强国战略”作为核心支撑[1]。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为辽宁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和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提出要以人才资源为核心支撑重塑老工业基地竞争新优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造就高精尖技能型人才,既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领域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在新时代辽宁高质量发展格局下,如何使辽宁省的职业教育有效助力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作为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着力造就高精尖技能型人才,为推进辽宁全面振兴提供新的思路。

一、高精尖技能人才概论

(一)高精尖技能人才的特质

高精尖技能人才作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本身有着极强的特质,这些特质是其他人才难以同时拥有的。概括来说,高精尖技能人才有着“三精三高”的特质:在技术能力层面,高精尖技能人才追求“精湛”,他们往往具备堪称肌肉记忆级别的操作能力,对于精密制造、智能装备等复杂工艺,应对得游刃有余,同时可以解决工艺现场出现的任何技术性的疑难杂症。这种能力的形成,其实来源于他们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日复一日的艰辛磨炼,由此形成的技术直觉和经验积累。在知识结构层面上,高精尖技能人才强调“精准复合”。他们能够打破机械、电子、数据等学科壁垒,作为知识复合型人才,拥有跨领域的综合运用技术能力。在职业素养领域,高精尖技术人才追求“精深”。他们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性操作,在理解技术原理的基础上,他们往往能够参与到工艺的改良和创新之中,对工艺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将经验转化为后续创新的动力。

与此同时,高精尖技能人才在能力方面也凸显出“三高”的特质:一是创新水平高,对于生产中遇到的瓶颈他们能提出优化方案,对于“卡脖子”技术他们有自己的独到看法,这种特质本身也源于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二是数字素养高,他们能够掌握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并将这些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技术。三是适应能力高,对于现如今的技术迭代和岗位的迁移,能够快速适应,归根到底,是其过硬的技术与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足以应对时代的变迁。

(二)高精尖技能人才的培养价值

1.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支撑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更先进、更高效的生产方式[2]高精尖技能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是他们让这种先进生产力真正落地、发挥作用。高精尖技能人才不是普通的操作工人,而是能够熟练操作并维护高端设备和复杂生产线的高手,在面临生产中的复杂工序和难题时,他们能够快速找出最优解,让生产更顺畅、更高效。他们更像是生产当中的翻译官连接器,能够把实验室里的新技术、新想法,更快、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产线上,变成真正的产品。所以,培养这类人才,就是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下最坚实的人才基础。没有他们,再好的技术和设备也可能水土不服,难以真正发挥威力。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他们是实现产业升级、打造经济新动能不可或缺的实战派精英。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质升级的内在要求

培养高精尖技能人才,本身就是推动职业教育自身升级的关键一步。现如今,职业教育不仅要培育出具有一定技能、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更追求培养出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技能精英,也会倒逼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升级。要培养出这类顶级人才,高职院校必然要下大力气进行改革:调整课程内容、升级实训设备,改进评价方式。这种改变也必将会拉高整个职业教育的质量。简而言之,培养高精尖技能人才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现代职业教育构建完整培养体系的内在要求和核心动力。

3.实现区域振兴与个体发展的双重赋能

培养高精尖技能人才对辽宁这样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劳动者个人来说都是双赢的好事情[3]对区域发展而言,这类人才是辽宁产业升级、焕发新活力的“发动机”。他们掌握的真本事,能直接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使得好技术能够更快地在生产线上用起来。不仅能帮企业提高竞争力,更能让辽宁的重点产业整升级。个体发展而言,掌握稀缺的高端技术,意味着更好的工作机会、更高的收入和职业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在培养过程中锻炼出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让他们不怕技术更新换代。即使未来行业有变化,他们也能更快适应、成功转型,职业生涯更长久、更安稳。所以培养高精尖技能人才能够巧妙地“产业需求”与“人的发展”辩证统一起来。

二、辽宁高职院校高精尖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定位与企业需求存在偏差

在培养高精尖技能人才方面,辽宁高职院校的培养定位仍然不够精准。一方面,培养的人才没有真正地对准企业急需。高职院校在设定培养目标时,没有紧扣辽宁重点发展产业最迫切的需求。产业升级后,企业迫切需要的是能够掌握高精度和复杂工艺的技能型人才,以及能够与团队一同创新技术的能手。但是很多院校的培养目标仍然停留在过去,更趋向于培养通用型的技术工人。这样的结果就是,毕业生在应聘有高技能要求的岗位时,能力不足以应对工作要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校内的教学内容更新太慢,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或者很少能够学到当前企业应用的新技术、新范式。学生实训时操作的设备,也往往是企业里快淘汰或者已经淘汰的老设备,接触不到最新的生产工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和技术,跟企业里实际用的东西脱节了。这种培养定位的偏差,降低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时效性和适用性,使得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发现学到的东西过时了,或者用不到,企业也不得不花费时间和成本重新培训。

(二)教学资源与师资能力支撑不足

在培养高精尖技能人才方面,辽宁高职院校也陷入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和与之配套的教学资源。高职院校的一些教师毕业就踏上了讲台,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处理复杂问题、解决综合性技术难题的实战经验,面对现在智能化生产线出现的复杂故障,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应对和解决。一些高职院校也会从企业邀请一些技术大拿当“导师”但效果往往不理想。这些校外导师通常只是来做几场讲座,很难真正参与到核心课程的开发设计,或者手把手带学生做项目。此外,高职院校当前的一些教学设备也同样制约着高精尖技能人才的培养。一些实训设备往往落后于企业当前的主流设备,即便是那些校企合建的实训基地,也常常因为缺乏后续的维护费用或持续的技术支持,出现虎头蛇尾的局面,也导致了基地当中的先进设备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一些前沿的、企业急需的技术,学生根本没机会在学校里进行充分的实操练习。这种“缺好师傅”又“缺好设备”的双重夹击,后果很严重:学生既得不到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师指点迷津,培养不出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思维;也没法在先进的设备上反复练习,把手艺练得“炉火纯青”。

(三)协同育人机制与评价体系效能低下

辽宁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精尖技能人才方面,还卡在两个关键的运作机制上,一个是校企协同育人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均显不足[4]另一个就是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存在偏差。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比如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一段时间,或者企业给学校捐旧设备这些当然有用,但用处不大。这种浅层次的合作,导致学校培养人才的过程,很难真正模拟企业里复杂的技术环境和真实难题。另一方面,学校评价学生往往考察学生背了多少书本知识,或者能不能按部就班完成一些标准化的操作步骤,但是高精尖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却是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考察和评价是缺乏的。另外,很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内容和标准,更新得非常慢,远远跟不上企业里技术升级换代的步伐导致即使学生拿了证,能力也可能已经落伍了无法满足企业岗位新需求

三、辽宁高职院校高精尖技能人才培养优化路径

(一)精准锚定培养目标,建立动态响应机制

为了精准锚定培养目标,需要建立一个根据产业需求而灵活调整培养目标的合理体系,高职院校要定期与当地主管经济的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建立起常态化的沟通渠道,定期分析技术升级方向、区域发展重点等重要信息,只有掌握了这些信息,高职院校才能及时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以便跟上产业变化的脚步。在培养目标设定方面,龙头企业也要共同制定相应标准,明确高职院校要培养的人才在具体的领域应该要达到怎样的标准,这个标准要清晰、具体、可操作。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也要让来自一线的专家深度参与,这样才能确保学校的培养方案能够紧扣行业发展实际。就人才培养方面,学校要联合龙头企业发布相关领域的年度报告这份报告要总结过去一年产业技术的变化趋势、企业遇到的新挑战、以及对人才能力的新要求引导院校及时优化培养规格,从源头上解决目标定位偏差问题。

(二)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要突破浅层化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就要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合作方式一是要实实在在地办“校企合办学院”选择辽宁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真正成立由学校和优秀企业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的“产业学院”[5]二是要让学生沉浸式学习真本事,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让企业技术能手担任导师,全程参与核心课程教学,让学生能够在企业的真实生产线上边干边学,完成技能精进。三是重视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要一起投入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基地当中的设备必须是当前行业的主流设备和技术平台。同时,企业要安排相应的技术骨干定期驻扎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操,确保实训真正与企业操作接轨。这样,过去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才能够升级为高度融合、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的育人体系,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精尖技能人才。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突破师资能力瓶颈

针对师资实战能力薄弱问题,建双向赋能的教师发展体系。一是要拓宽师资引进渠道,高职院校可以设立一些待遇好、有吸引力的特聘岗位,专门招聘企业里经验丰富、技术顶尖的专家技术人员来校全职任教。同时,允许高职院校的在职教师,能够保留身份暂时去企业挂职锻炼,也鼓励企业的工程师在保留本职工作的同时,抽时间来学校兼课或带项目,让人才能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流动起来。二是实施教师技术能力提升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三年时间必须累积半年深入到合作企业的生产一线去参与企业正在攻关的技术难题。三是改革教师评价标准,调整过去评价教师只看论文看科研的做法,要把教师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置于更高权重。这样,教师有了真本事、真经验,才能教给学生企业最需要的“硬核”技能,培养出真正顶用的高精尖技能人才。

(四)创新评价体系,构建质量保障闭环

要彻底改变评价学生和教学质量的老办法,就要建立一个以“真本事”为核心、能持续自我改进的新体系。要联合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共同制定高精尖技能人才的能力评估模型,不再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简单操作能力要加强对工艺创新能力、复杂场景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估还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委托相关的行业协会开展毕业生职业发展的追踪机制,调查了解学生在毕业1年、3年、5年间的职业发展情况和发展需求。同时,接受来自企业的匿名反馈机制。让接收毕业生的企业,能匿名、真实地反馈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看法、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让高职院校了解学生培养的问题出在哪里,对评价持续不达标的专业建立预警机制,以此推动课程体系重构和师资配置优化。

四、结语

高精尖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高职院校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大使命。以精准设置培养目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评价体系为依托,高职院校能够切实高效地提升高精尖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此类举措不仅有助于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质升级,也能够助推辽宁全面振兴及劳动者个体发展。因此,辽宁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度推进高精尖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出卓越的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彰显职业教育的独特价值与担当。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002).

[2]徐政,郑霖豪,程梦瑶.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当代经济研究,2023,(11):51-58.

[3]李明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优化的研究——基于新时代辽宁振兴背景[J].辽宁高职学报,2023,25(04):15-18+24.

[4]郭研,李璐.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新课程研究,2024,(09):77-79.

[5]朱美玲,赵苓妃.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4,(10):81-84.

作者简介:田乐(1989),女,汉族,辽宁建平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姚怡兵(1995-),女,蒙古族,辽宁省喀左县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学会、辽宁省法学会劳动法学研究会、辽宁省社会学会劳动学会2025年度课题,课题名称《新时代辽宁高质量发展格局下的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立项编号LSHXHL2025-11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