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理论视角下的弗朗西斯·培根与珍妮·萨维尔艺术比较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赵振东

四川省旅游学校,四川 成都 610208

摘要

本文从创伤理论视角出发,对20世纪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与当代女性艺术家珍妮·萨维尔的艺术创作进行系统性比较分析。通过探讨两位艺术家如何将个人及社会创伤经验转化为独特的视觉语言,揭示他们作品中扭曲身体意象的心理学意义、创伤记忆的美学编码方式以及暴力表达的社会批判维度。研究发现,尽管培根与萨维尔处于不同时代并拥有相异的性别视角,但他们的艺术实践共同构建了英国绘画中强大的创伤表达传统,为理解个体痛苦与社会暴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文本。


关键词

正文

创伤理论作为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重要跨学科研究领域,为解读弗朗西斯·培根与珍妮·萨维尔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早在其研究中发现,创伤经验往往构成艺术创作的深层动力,这种创伤既促成艺术家自觉地投入创作活动,又对艺术创新产生积极功能。创伤的核心特征在于其难以言说性——那些超出日常认知框架的极端体验往往无法通过常规语言表达,却能在视觉艺术中找到象征性出口。培根与萨维尔的艺术实践,恰好印证了这种创伤的"不可言说"与艺术表达的辩证关系。

创伤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独特的延迟性与重复性。根据创伤理论,创伤体验往往在事件发生时未被充分消化和理解,却在事后通过闪回、噩梦或强迫性重复等方式不断侵扰主体。培根1944年创作的《以受难为题的三张习作》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征,作品虽完成于战后,却承载了二战期间积累的集体恐惧与焦虑。画中那些"在炽热的橙色背景下扭曲变形的人"并非直接描绘战争场景,而是通过变形的身体传递战争留下的心理伤痕。这种处理方式表明,创伤的艺术表现往往采用间接、象征的手段,而非直白的再现。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在《弗朗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中提出,培根的作品并不恐怖,相反,培根的画是"充满怜悯的,甚至是令人感动的"。德勒兹认为,培根的绘画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肉的怜悯",这一见解为理解培根作品中的创伤表达提供了重要视角。与培根不同,萨维尔的艺术实践更聚焦于性别化的身体创伤,她通过描绘"瘀伤、烧伤和畸形等伤害,揭示了身体所承载的痛苦与挣扎"。两位艺术家虽然处理不同类型的创伤,但都通过肉体形象将不可见的心理痛苦转化为可见的视觉形式。

培根艺术中的身体呈现具有独特的矛盾性——既充满肉感又抽象变形,既物质性存在又似乎随时可能解体。这种肉体焦虑反映了二战后的存在主义危机,即对人类本质信心的丧失。研究者指出,除英国艺术家外,"战后其他国家也均有类似的主题创作,与维也纳派直接使用动物内脏和鲜血的极端方式不同,培根通过绘画媒介将暴力编码转化,创造出既具体又抽象、既吸引又排斥的独特视觉效果。他的作品不直接展示暴力场面,却通过画面结构与笔触传递暴力留下的心理痕迹,这种间接性反而增强了作品的持久震撼力。

跨媒介性是两位艺术家创伤表达的共同特征。培根主要采用油画媒介,但通过"使用沙子、棉绒等材料,增加画作的原始感";萨维尔则在传统油画基础上,结合摄影、装置等多种形式,如《Closed Contact》系列中"将自己的裸体挤压在有机玻璃上"进行拍摄。这种媒介实验反映了创伤本身的复杂性——单一艺术形式难以涵盖创伤经验的各个方面。两位艺术家对媒介的拓展性使用,使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探索创伤体验的物质性与心理性双重维度。

当代创伤理论日益关注系统性暴力与身份政治问题,这一趋势在萨维尔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与培根更多关注战争等显性创伤不同,萨维尔探索日常生活中微妙的情感创伤与性别暴力。这种差异反映了创伤理论的当代拓展——创伤不再仅限于战争、灾难等极端事件,也包括性别压迫、身体规训等结构性暴力对主体造成的隐形伤害。培根与萨维尔的艺术实践,共同构成了英国艺术中创伤表达的完整光谱,从历史大创伤到微观日常伤害,展现了创伤经验的多层次性。

艺术家对医学图像的借鉴构成了其创伤表达的独特路径。她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病理学教科书,通过描绘瘀伤、烧伤和畸形等伤害,揭示了身体所承载的痛苦与挣扎"。这些医学图像本身记录了身体的创伤经历,萨维尔通过将其转化为绘画语言,实现了三重突破:首先,将私密的痛苦经验公共化;其次,将临床记录审美化;最后,将个体创伤政治化。精神病学家罗伯特·斯托勒(Robert Stoller)提出"性创伤的微观物理学"概念,认为创伤经验会在身体上留下微观痕迹。萨维尔的作品放大了这些微观痕迹,使其成为探讨性别权力关系的视觉证据。

萨维尔对绘画传统的批判性继承是其创伤表达的重要维度。人们常说萨维尔继承了鲁本斯与卢西恩·弗洛伊德的衣钵,但艺术家本人强调,她的创作有其独特的文化立场与美学追求。与培根相似,萨维尔也通过借用和改造艺术史经典图式来表达当代创伤经验,但她的参照对象更多来自女性被表现的历史而非宗教或战争图像。2023年在伦敦肖像画廊举行的大型回顾展"绘画解剖"展出的45件作品涵盖萨维尔"自1990年代至今的创作,这些作品来自世界各地的重要公众机构和私人收藏,反映了萨维尔艺术影响力的全球化扩展。与早期作品相比,萨维尔近年的创作更关注跨文化身体政治与技术干预对人类形态的影响,这些新主题使她的创伤叙事超越了西方女性主义框架,进入到更广泛的后人类伦理讨论领域。

创伤理论特别关注记忆的建构性与叙述性。传统观念将记忆视为对过去的忠实记录,而创伤理论则揭示记忆是动态重构的过程。这种记忆观与两位艺术家的创作方法高度吻合——无论是培根对照片、医学图册等现成图像的借用与扭曲,还是萨维尔对整形手术、病理学图像的参考,都体现了创伤记忆的碎片化与重构性特征。萨维尔认为,"身体是心灵的镜子,通过描绘身体的不同状态与形态,她能够传达出更为深刻的思想与情感"。这种身心观与创伤理论中关于身体化记忆的论述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支宇《术语解码:比较美学与艺术批评》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彭肜《此在的图像:传统话语与当代艺术》四川美术出版社20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