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体系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学前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育策略
正文
一、学前教育专业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方面存在的困境
1.高等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方面
目前,地方财政难以支撑持续性的师资培训项目,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动力不足,,数字化培训设施更新滞后,制度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在怎么培育方面,缺少具体文件要求,比如从“初级→中级→高级”的分级认证标准,而且教师成长路径不清晰。考核维度单一,过度依赖课时量、证书数量等量化指标,忽视实践教学能力,培训模式效能低下,比如80%以上培训采用线上录播课或百人讲座,缺乏互动性与针对性,专业细分不足。实践能力培育断层,校企协同虚化,仅15%教师能深度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实训基地使用率不足30%。闭环管理机制缺失,训后跟踪空白,90%机构未建立3-5年能力成长档案,培训成果难以量化。激励约束失衡,通过培训的教师薪资增幅不足5%,未达标者无退出机制。
2.幼儿园实践锻炼方面
合作机制浅层化,单向观摩为主:90%实训仅安排教师观察早操、公开课等流程性活动,未涉及班级管理、家园沟通等核心场景。参与权限受限,幼儿园出于安全考虑,禁止实训教师独立组织活动或接触幼儿个案资料。实训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设计,活动观察与专题研讨割裂(如晨间接待与游戏化教学分属不同模块)。技术脱节严重,未引入智慧幼儿园管理系统实操(如幼儿行为分析AI平台使用)评价反馈缺失,考核流于形式,仅以《观摩记录表》填写完整性作为评价依据,未建立能力成长档案。园校协同不足,幼儿园指导教师反馈参与率不足40%,且评价维度模糊。
3.高校教师方面
理论与实践断层现象,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师资普遍呈现"学术强、实践弱"特征:青年教师多具备学前教育硕士以上学历,但88.6%缺乏幼儿园实际带班经验(据2024年《全国学前教育师资调研报告》)。这种知识结构失衡直接导致课堂教学出现:(1)教学情境创设能力不足,难以设计符合3-6岁儿童认知特点的互动环节(2)突发事件应对失当,对幼儿注意力分散、情绪失控等典型问题缺乏预判和处理策略(3)职业指导空洞化,无法传授幼儿园环境创设、家园共育等实操技能。
二、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策略
1.制度保障与动态管理机制构建
(1)建立分层培育体系高校层面制定《双师型教师三年成长规划》,明确"幼儿园实践-教学能力认证-行业证书获取"三阶段进阶路径,幼儿园配套出台《实践导师双向考核办法》,细化教师入园带班、课程研发、课题指导等6项职责指标。
(2)实施数字化监管平台开发"双师成长档案"管理系统,实时记录教师参与园所教研时长、教学案例产出量、技能竞赛获奖等21项数据,设置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对未完成季度实践目标的教师启动约谈、调岗等干预程序。
2.产教融合实践模式创新
(1)创设"双轨轮岗制高校教师每学期完成80学时幼儿园驻园实践,参与晨检接待、主题环创、家长会等全流程工作,幼儿园骨干教师每周承担4课时高校实训教学,重点指导教玩具制作、幼儿行为观察等实操模块。
(2)推行"项目制"协作组建园校联合课题组,围绕幼小衔接、感统训练等热点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对研发的园本课程、教具专利等实行收益分成制。
3.多维评价与长效激励机制
(1)构建"三维度"考核体系专业理论维度:增设幼儿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教育活动设计说课等情境化测试;实践技能维度:引入幼儿急救操作、奥尔夫音乐教学等5项现场技能认证;教研创新维度:考核教师主持园本教研次数、发表跨界研究论文质量等指标。
(2)完善发展性激励制度高校将幼儿园实践成效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设立"双师型教师专项津贴",幼儿园建立"星级导师"评选制度,对培养出省级教学能手的导师给予职务晋升优先权,联合设立"幼教双师发展基金",资助教师参加国际蒙台梭利协会认证等高端培训。
4.协同育人生态圈打造
(1)建设区域双师培育联盟,整合10所高校与50所省级示范园资源,建立教师互聘、学分互认机制;每季度举办"幼教双师沙龙",分享幼儿园STEAM课程开发、家园共育案例等实践经验。
(2)搭建云端资源共享平台,开发包含200个典型教学视频、50套活动方案模板的数字化资源库;开设"双师微学院"在线专栏,定期推送幼教政策解读、行业前沿动态等专题内容。
三、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培育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1.“双师型”教师校企双向流动困难
幼儿园更倾向于关注自己的运营和管理工作,缺少针对性的个人培育计划和实践岗位等,对于“双师型”教师如何培育、怎么培育缺少系统的支持和指导。
2.“双师型”教师培育体系有待完善
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未建立起完整的“双师型”教师培育体系,也未提供相关的基础保障。
3.“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不健全
“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及奖励体系尚未建立,无论是业绩考评、级别认定、职称提升等方面都未曾得到提升,从而降低了他们去企业实践的积极性。
四、解决问题的办法
1.针对校企双向流动困难采取的解决办法
(1)政策驱动校企利益绑定,政府可通过税收减免、专项补贴(如企业接收教师实践按人次补贴)、优先采购合作企业服务等方式,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建立校企合作“双导师”认证制度,企业导师可获行业资质加分,教师实践经历纳入职称评审硬性指标。
(2)搭建双向流动平台建设区域级“幼教产教融合中心”,整合幼儿园、托育机构、教培企业资源,发布实践岗位需求与教师能力清单,实现精准匹配;推行“学期分段制”,例如教师每学年1个月全职驻园实践,企业专家每学期固定参与学校教研活动。
(3)创新人事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工作制”,允许教师以项目制参与企业研发(如课程开发、教具设计),成果可折算为教学工作量。试点“双身份”聘任,企业骨干可兼任学校产业教授,学校教师可挂职幼儿园教学副园长。
2.针对“双师型”教师培育体系有待完善方面采取的解决办法
(1)构建“四维一体”培养模型课程体系方面,增设《幼儿园运营管理实务》《家园共育危机处理》等实战课程,邀请园长开设“行业前沿工作坊”。实践模块:要求教师每3年完成累计6个月的幼儿园轮岗(涵盖托班、混龄班、特殊儿童融合班等场景)。数字赋能: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模拟家长投诉处理、突发安全事件等高频难题的决策推演。国际视野:与海外优质幼教机构建立交换研修机制,引入蒙台梭利、瑞吉欧等教学法的本土化实践。
(2)实施“双轨制”认证考核设立“教学能力+行业能力”双重考核指标,例如要求教师需主持1项园本课程开发项目,或取得“婴幼儿发展引导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建立“星级双师”晋升通道,从初阶(能授课)到高阶(能指导园所创新)设定明确的技能进阶标准。
3.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不健全方面采取的解决办法
(1)优化激励生态设立“双师型教师发展基金”,对主持横向课题(如幼儿园质量评估项目)的团队给予50%经费配套奖励,在绩效分配中单列“行业贡献系数”,将教师参与的行业标准制定、社会培训等纳入量化考核。
(2)推行“数据化”动态管理构建教师能力数字画像,实时追踪教师参与的行业项目、培训反馈、园所评价等数据,自动生成个性化提升建议,建立“红黄蓝”预警机制,例如教师连续两年未更新行业资格认证则触发警示,强制进入提升通道。
(3)强化共同体文化建设成立跨校企的“幼教创新工坊”,定期举办“行业痛点破解马拉松”,鼓励教师与企业人员组队攻克现实问题(如托育机构招生转化率提升),实施“青蓝传承计划”,要求资深双师型教师每年培养2名青年教师,传承行业资源与实践智慧。
4.系统化实施路径建议
(1)试点先行:在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开展“3年培育周期”试点,前18个月聚焦机制突破,后18个月进行模式推广。
(2)第三方评估:委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等机构对改革成效开展年度评估,重点关注“双师型教师指导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专利转化率”等结果性指标。
(3)立法保障:推动《学前教育法》增设产教融合专章,明确双师型教师权益保障与企业责任条款。
通过政策、机制、文化三层次联动改革,可系统性破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瓶颈,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总之,在新时代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育需以“多元协同、动态创新、长效保障”为核心逻辑,构建政、校、企、行四方联动的生态化培育体系。(1)破壁垒:以政策赋权打通校企“双向奔赴,通过税收激励、产教融合中心建设及“弹性身份”制度,破解校企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让教师“走出去”实践、企业专家“引进来”育人,形成“教师即行业顾问、企业即教学基地”的共生格局。(2)强根基:以实战导向重构培养体系,立足“理论+场景+数字+国际”四维能力模型,推动教师从“课堂讲授者”向“行业问题解决者”转型,以真实岗位轮岗、虚拟仿真实训、国际认证衔接等举措,锻造既能“站稳讲台”又能“引领园所”的复合型人才。(3)激活力:以数字赋能驱动管理革新,依托教师能力数字画像与动态预警机制,实现从“模糊评价”到“精准画像”的跃升;通过“行业贡献系数”量化激励与“青蓝传承计划”资源沉淀,激活教师持续成长的内生动力,构建“能者上、优者奖”的良性生态。(4)固长效:以法治护航保障可持续发展,从国家立法层面明确校企责任分工与教师权益保障,以第三方评估与试点经验推广形成可复制的“中国方案”,最终实现双师队伍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引领”的战略升级。随着人口结构变化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双师型”教师需持续迭代“技术素养”与“人文关怀”的双重能力,成为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的核心引擎。唯有以系统思维打破壁垒、以创新实践重塑标准,方能培育出“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能创新”的新时代幼教领军力量。
参考文献:
[1]肖凤翔,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
[2]李晓东.基于岗位能力视角的高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及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08).
[3]王晓丽,孙浩,刘纯龙.高职院校教师“多元一体化”培训体系的构建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21(08).
[4]刘永林,刘增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须双管齐下[N].光明日报,2018-03-14.
[5]张瑶,罗国宇.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双主体”育人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2021,20(10):1-6.
[6]李秀绒.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