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正文
一、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小学英语教育作为英语学习的起点,对学生未来的英语学习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塑造具有基础性作用。2022年版的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理念、目标、内容及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革新,为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然而,当前部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仍存在与新课程标准要求不符的问题,如教学目标的局限性、内容的零散性、方法的陈旧性及评价的片面性,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探索新课程标准下有效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下,英语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语言能力强调在真实情境下的有效沟通;文化意识注重中外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思维品质着眼于提升逻辑思维等;学习能力则着重于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的培养。教学应围绕人与自我、社会、自然三大主题,设计综合性活动,促进语言与思维的发展。例如,在“人与自然”主题下,通过环保内容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项目式、合作、探究式学习,激发兴趣,培养合作与创新能力。同时,构建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习过程与结果,鼓励师生家长共同参与,激发学习动力,促进全面发展。
三、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3.1教学目标与内容设定偏离核心素养与系统性
部分教师在规划教学目标时,过于侧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及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同步培育,导致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全面考量。教学活动因此局限于知识层面,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词汇教学课上,教师仅要求学生背诵单词拼写和中文释义,未能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也未深化对词汇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部分教师未能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主题脉络,导致知识呈现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探究,学生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2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传统单一,缺乏全面性
传统小学英语课堂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课堂情境创设不足,活动形式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逐句讲解,分析语法和词汇,却未能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此外,教学评价过于依赖终结性评价,如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且评价内容偏重语言知识和技能,对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估不足。评价主体也较为单一,主要由教师完成,学生和家长参与度低,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4.1基于核心素养优化教学目标
教师需深入研读新课程标准,明确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及学段分目标,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制定具体、可操作、可评价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应融合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节日文化”教学为例,目标可设为:学生能描述节日庆祝方式(语言能力);了解中外节日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文化意识);对比分析节日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思维品质);自主收集整理节日资料,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教学应围绕目标设计活动,确保达成。
4.2整合教学内容,开展单元整体教学
教师应树立单元整体教学理念,以单元主题为线索,深入分析整合教材,将词汇、句型等教学内容有机串联,设计系统教学活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感知主题、明确目标;再分课时逐步深入学习,建立知识关联;最后通过复习和实践活动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例如,在“动物”单元,第一课时学习常见动物词汇和特征;第二课时学习描述习性的句型、读相关故事;第三课时开展“动物保护宣传”活动,制作海报并介绍。如此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主题,提升语言和思维能力。
4.3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真实有效的英语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3.1情境教学法
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创设购物、旅游、校园生活等真实或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英语交流表达,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购物”主题教学中,教师可在教室设置模拟商店,摆放商品,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进行购物对话练习。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感受英语的实际运用,增强学习的代入感。通过模拟购物场景中的讨价还价、询问商品信息等环节,学生能更自然地运用所学英语知识,提高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4.3.2游戏教学法
将单词接龙、英语猜谜、角色扮演游戏等融入英语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增强学习趣味性。以单词教学为例,组织学生进行单词接龙游戏,一个学生说出单词,下一个学生以该单词最后一个字母为开头说出另一个单词。这不仅能巩固单词记忆,还能提高学生反应能力和参与度。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被激发,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和记忆单词,同时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3多媒体教学法
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吸引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讲解英语课文时,教师可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更好理解课文大意,培养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在讲解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课文时,播放相关自然景观的视频,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4.3.4项目式学习法
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项目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知识技能完成项目,培养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我的家乡”主题后,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完成家乡介绍项目,学生需收集家乡图片、文字资料,用英语撰写介绍文章,并制作成PPT展示汇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
4.4.1丰富评价方式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除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外,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如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小组活动评价等。通过课堂观察,及时记录学生课堂参与度、表现和进步情况;认真批改评价学生作业,不仅关注正确性,更注重学习态度、方法和创新思维的评价;在小组活动中,评价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任务完成情况。例如,在课堂观察中,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主动回答问题等;在作业评价中,对学生的书写规范、解题思路等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4.4.2拓展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涵盖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各方面。除考查语言知识和技能外,关注学生在文化理解、思维发展和学习策略运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写作作业时,不仅评价语法、词汇运用,还评价文章结构合理性、观点新颖性及是否体现跨文化交际意识等。例如,在评价学生关于不同国家文化对比的写作时,关注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分析,以及是否能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4.4.3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鼓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自我评价助其了解学习状况,发现优缺点并调整策略;同伴互评促进交流,培养合作与批判性思维。家长通过参加家长会、查看学习档案袋等了解进展并反馈。教师作为主导,综合各方信息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如小组活动中让学生互评团队表现、提建议;家长参与学生学习评价,能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论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面临新机遇与挑战。教师应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反思当前教学问题,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策略。通过基于核心素养优化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举措,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英语综合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教师要持续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专业素养,以适应新时代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邴燕乐.基于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策略的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5,(13):16-18.
[2]高红娟.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英语大单元教学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25,(02):118-120.
[3]付燕.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数学“数与运算”课堂教学策略优化研究[J].教师,2024,(25):3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