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材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的表征解码与实施路径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杨丽红

济南市解放路第二小学,山东 济南 250013

摘要

语文与劳动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两门学科进行融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重建语文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能力,充分发挥跨学科整体育人的优势,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本文在劳动素养导向下,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中心,从五个维度探讨小学语文教材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的表征解码,并提出一系列实施路径,旨为构建出以劳动体验为纽带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劳动素养;小学语文教材;劳动教育;表征解码;实施路径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就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劳动教育作出部署,为育人工作指明方向。当前,“五育融合”理念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通过丰富教学活动培育学生劳动素养,助力高效课堂构建。但实际教学中,仍存在教师对劳动教育认知不足、教育方法与语文教学特点脱节、课堂融入缺乏保障措施等问题,制约学生劳动素养发展。基于此,本文围绕劳动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材融入劳动教育的表征解码与实施路径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1劳动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材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的表征解码

小学劳动教育指的是在小学阶段,通过系统组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助力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掌握基础劳动技能、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与品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需围绕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水平三大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最终达成“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具备必备劳动能力、培育积极劳动精神”的育人要求。《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将劳动素养界定为学生在劳动学习与实践中形成的核心素养,涵盖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1]。其具体包含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个维度,既凸显基础性,又体现阶段性与成长性,共同构成劳动素养的完整内涵。

为探究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合路径,对统编版语文教材展开全面梳理,发现教材并非以独立章节呈现劳动教育,而是通过文本内容有机渗透,且这种融入呈现出清晰的维度特征,具体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如图1所示)。

 

1劳动教育内容类目分析图

各维度的具体内涵可从以下方面展开分析。

1.1劳动价值观

1.1.1个人价值

指的是劳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如通过整理玩具、自己穿衣等劳动,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创造舒适的个人生活。例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中,农夫因偶然捡到撞死的兔子,便放弃劳作守在树桩旁,结果一无所获,揭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个人价值提升的道理。

1.1.2社会价值

指的是劳动对社会发展意义,如农民种植粮食、医生守护健康、教师传授知识等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社会进步。例如,《纸的发明》详述了古代劳动人民历经探索发明造纸术的过程,造纸术问世后,推动了知识传播,促进文化繁荣,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1.1.3文化价值

指的是发现劳动中的文化印记,如春节贴春联、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等传统习俗,都是劳动积淀的文化符号。例如,《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介绍春节、清明节、重阳节,像春节时人们清扫房屋、张贴春联,清明节时扫墓祭祖,修整墓地、摆放祭品等,重阳节时制作重阳糕、赏菊、喝菊花酒等,这些节日习俗无一不是劳动沉淀下的文化瑰宝。它们承载着民族情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彰显出劳动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劳动认知

1.2.1劳动知识

指的是掌握基础劳动常识,如区分扫地(体力劳动)、搭积木(脑力劳动)等劳动形式,认识扫帚、抹布、剪刀等劳动工具,了解“扫地先扫边角”“折纸先对折”等劳动步骤。例如,《乡下人家》描绘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涉及体力劳动如种菜、养鸡鸭,脑力劳动如规划菜园布局,使用锄头、镰刀等劳动工具翻地、播种、浇水,让学生了解不同劳动形式与相应知识,构建起对劳动基础理论的认知。

1.2.2劳动技能

指的是学会实操性劳动方法,如用小扫帚清扫地面、用安全剪刀裁剪纸张、用抹布擦拭桌椅、按步骤整理书包等。例如,《麻雀》里,老麻雀为护雏鸟勇敢对抗猎狗,展现出保护本能。从劳动角度类比,学生在参与校园劳动时用扫帚清扫地面、抹布擦黑板,需掌握正确姿势与方法。

1.3劳动情感

1.3.1劳动态度

指的是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念,如主动参与班级值日、不浪费饭菜(尊重劳动成果)、对环卫工人说“谢谢”(尊重劳动者),认同“劳动能让自己变能干”。例如,《赵州桥》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揭示了它的历史价值。赵州桥历经千年风雨,屹立不倒,至今仍可通行车辆,风采依旧,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学生从中体会到劳动伟大,进而对劳动心生敬畏[2]

1.3.2劳动美感

指的是体验劳动带来的审美感受,如种植的小花绽放时的自然美、亲手绘制的黑板报呈现的人文美、整理后整齐的图书角带来的秩序美。例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清明上河图》,画家通过画笔展现古代市井劳动场景,人物栩栩如生,凸显出劳动创造的人文美。

1.4劳动意志

1.4.1劳动意识

指的是形成主动参与劳动的意愿,如主动帮老师分发餐具、想为家人捶背(劳动服务他人)、明白“种了种子才会结出果实”(劳动获成果)。例如,《精卫填海》中,精卫虽弱小,却为填平大海日复一日衔来西山木石,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如在班级值日时,学生积极承担扫地、擦桌椅任务,创造整洁学习环境。

1.4.2劳动品质

指的是在劳动中展现良好精神,如擦桌子擦到没有污渍(认真负责)、和同伴一起搬积木不抱怨(团结合作)、遇到折纸难题不放弃(吃苦耐劳)、尝试用新方法整理玩具(敢于创造)。例如,《小英雄雨来》中,抗日战争时期,雨来面对敌人勇敢机智,这种精神映射到劳动中,学生在参与植树活动时,遇到挖坑困难不放弃,认真完成任务,体现吃苦耐劳。

1.5劳动行为

1.5.1劳动体验

指的是亲身参与劳动实践,如参与种植小青菜(翻土、播种、浇水)、动手制作手工贺卡(剪、贴、画)、参与班级大扫除(扫地、擦窗)。例如,《燕子》描绘燕子在春天里的活动,学生学习后,参与校园种植花草活动,亲手翻土、播种、浇水,观察植物生长,全程参与劳动过程。

1.5.2劳动创造

指的是在劳动中运用创新思维,如发现旧纸盒能改造成收纳盒、用彩纸折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小动物、遇到地面有小污渍时尝试用不同工具清理。例如,《蟋蟀的住宅》里,介绍了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根据环境巧妙设计。学生用废旧物品制作小摆件时,借鉴这种思维,创造性地将纸盒变成收纳盒、饮料瓶做成花瓶,在劳动中运用创新思维解决材料利用等问题。

2劳动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材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的实施路径

2.1结合劳动实践,丰富课堂形式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传统文本讲解模式,以“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核心设计实践活动,将课堂延伸至更广阔的探究空间。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搜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资料“从921过程到空间站时代”,如神舟系列飞船任务:从无人试验到空间站常态化驻留(神舟一号~神舟二十号);核心科研院所与高校:多领域协同攻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高校科研力量);从跟跑到领跑:中国载人航天的里程碑意义。课中,教师组织“航天分享会”,让学生展示资料并交流感悟,并在课后进一步拓展实践,带领学生走进科技馆参观航天展品,或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制作火箭模型、水火箭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实地感知中,深化对航天职业的认知。同时,构建多维度课程评价体系,从知识理解维度、探究能力维度、劳动技能维度、协作能力维度四方面评估学习成效。通过实践活动丰富课堂形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3]

2.2利用数智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劳动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平衡资源差异提供了新路径。其具备的强交互性、高效资源整合能力与个性化支持特性,弥补了城市学生难有机会体验农业生产,乡村学生对高科技劳动场景接触较少的短板,数智技术通过虚拟还原、资源互通,打破认知壁垒。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数智技术搭建沉浸式学习场景,通过虚拟现实(VR)设备还原现代农业生产全景,让学生“置身”田间,直观看到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系统运作等流程;可以设计虚拟操作环节,引导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操控”农用机器,如调整收割机参数、规划灌溉路线,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里,通过视觉感知、听觉辅助与动手模拟深度体验农业生产全过程,突破现实条件的限制,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现代农业技术与生产规律,纠正对“农业劳动仅靠人力”的传统认知。

2.3创设教学情境,形成劳动话题

情境教学是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多元情境话题,能够帮助学生深化文本理解,引导其感悟劳动价值,实现语文核心素养与劳动素养的协同培养[4]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为例,教师可以梳理结构,创设情境,利用AI生成动画还原课文场景,将农夫守在树旁等待兔子的画面动态呈现,搭配兔子奔跑的音效、农夫从期待到失落的叹息声,以多感官刺激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利用AI生成虚拟的“农夫”或“兔子”,与学生进行对话,学生“农夫”提问:“你为什么不去种田呢?”通过这种互动,深刻地辨析“不劳而获”的不合理性,理解劳动的必要性。最后,通过创设AI支持的游戏情境,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AI设备扮演农夫、兔子或路人,在虚拟场景中体验“农夫拒绝耕种”“路人劝说劳作”等故事情节,AI根据学生的选择实时生成不同的结局,帮助学生理解“不劳而获”的后果。

2.4课外延伸拓展,实现协同育人

新课标强调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需构建“课内奠基—课外延伸”的联动机制,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深化劳动认知,同时联动家长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为例,教师在课堂解析“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田园劳动图景后,设计课外实践任务,引导学生与家人共同采摘蔬菜、整理菜园、清洗果蔬、制作简单餐食等,在亲子协作中感受家庭温暖,提高学生辨认作物、处理食材等劳动技能,亲身体验诗句中蕴含的劳动滋味[5]。在课外劳动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线上打卡、家校群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克服怕脏怕累、半途而废等问题,培养坚持完成劳动任务的良好习惯,让有始有终的劳动品质融入日常。此外,结合《悯农》(其二)等古诗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田间劳作后,对比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与现实劳动场景,直观感受农民烈日耕耘的艰辛,让抽象的劳动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实现语文素养与劳动素养的协同提升。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关键构成,亦是全面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主动承担劳动教育融入的责任,通过多元路径实现二者深度融合:结合劳动实践,丰富课堂形式;利用数智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创设教学情境,形成劳动话题;课外延伸拓展,实现协同育人。通过这些路径,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的功能,更好地践行五育融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同时,稳步提升其劳动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成长与终身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刘媛.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4(12):065-069.

[2]连忠友.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23,(05):92-96.

[3]王美.基于新课标导向的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科研,2025(3):117-119.

[4]赵水英.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9):81-83.

[5]向艳.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劳动素养[J].教师,2025(4):F0002.

作者简介:杨丽红(1975.05.04--),女,吉林通化人,汉族,大学学历,一级教师,济南市解放路第二小学,研究方向:教育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