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洲”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小学美术学科的实践活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火洲”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小学美术学科;实践路径;文化传承
正文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财富,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审美观念与技艺手法,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与审美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将非遗资源融入中小学美术学科,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与美术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火洲” 吐鲁番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孕育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如桑皮纸制作技艺以当地特有的桑树皮为原料,经过浸泡、剥制、蒸煮等多道工序制成纸张,纸张质地坚韧、色泽古朴,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吐鲁番木卡姆艺术则融合了音乐、舞蹈、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节奏明快、风格热烈,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情感与文化精神。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还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为中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在当前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火洲” 非遗的融入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对非遗资源的认知不足、教学内容与非遗技艺的衔接不够紧密、缺乏系统的实践活动设计等。因此,深入研究 “火洲” 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学科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 “火洲” 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学科的可行性
“火洲” 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学科具有坚实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资源基础、政策支持与教学适配性三个方面。在资源基础方面,“火洲” 吐鲁番拥有丰富且易于转化为美术教学素材的非遗项目。除了前文提到的桑皮纸制作技艺、吐鲁番木卡姆艺术外,还有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吐鲁番民间绘画等非遗项目。这些非遗项目在技艺手法、视觉呈现上与中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高度契合,例如维吾尔族花毡的图案设计融合了几何图形、植物纹样等元素,色彩鲜艳、构图对称,符合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知识点的要求;吐鲁番民间绘画多以当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活动为题材,绘画风格质朴、生动,适合作为学生写生、创作的参考素材。同时,“火洲” 当地的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民间艺人等还能为美术教学提供资源支持,如邀请民间艺人走进课堂进行技艺演示,或组织学生前往文化馆参观非遗展览,为非遗融入美术学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
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非遗进校园、进课堂的政策文件,为 “火洲” 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学科提供了政策依据。2017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 “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2021 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也强调,要 “鼓励非遗工坊与学校合作,开展非遗教学实践活动”。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吐鲁番市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支持学校开发非遗校本课程等,为 “火洲” 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学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教学适配性方面,“火洲” 非遗的技艺难度与中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动手能力相适配,能够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选取非遗项目中难度较低的部分进行教学,如学习吐鲁番民间剪纸的简单纹样,通过折叠、裁剪等基础动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空间想象力;对于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学生,可以开展桑皮纸制作的基础工序教学,让学生参与桑树皮的浸泡、捶打等过程,了解传统技艺的原理,同时在桑皮纸上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对于高中学生,则可以深入学习非遗项目中的复杂技艺,如维吾尔族刺绣的针法技巧,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创作具有非遗元素的现代艺术作品。这种分学段、分层次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能逐步提升学生对非遗的认知与掌握程度,确保 “火洲” 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学科的有效性。
二、“火洲” 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学科的实践路径与保障措施
2.1 “火洲” 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学科的实践路径
“火洲” 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学科需要构建系统、多元的实践路径,从教学内容开发、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活动设计三个方面入手,实现非遗与美术学科的深度融合。在教学内容开发方面,应坚持 “筛选 — 转化 — 整合” 的原则,将 “火洲” 非遗资源转化为符合中小学美术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首先,筛选具有代表性、安全性与可操作性的非遗项目,如排除技艺难度过高、存在安全隐患的非遗项目,优先选择桑皮纸制作、民间剪纸、图案设计等适合中小学教学的项目。其次,对筛选出的非遗项目进行教学转化,将非遗技艺分解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模块,例如将桑皮纸制作技艺分解为 “桑树皮的识别与处理”“纸浆的制作与成型”“纸张的晾晒与装饰” 三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同时结合美术学科的知识点,如在 “纸张的装饰” 模块中,融入色彩搭配、图案设计等知识点,让学生在学习非遗技艺的同时,巩固美术学科知识。最后,将转化后的非遗教学内容与中小学美术教材进行整合,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会动的画》一课中,融入吐鲁番木卡姆艺术的舞蹈元素,让学生观察木卡姆舞蹈的动作姿态,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 “会动的舞蹈人物”,实现非遗内容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法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播放 “火洲” 非遗的相关视频、展示非遗实物、创设非遗文化情境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非遗的魅力。例如,在开展维吾尔族刺绣技艺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播放维吾尔族妇女制作刺绣的视频,展示刺绣成品如刺绣挂毯、刺绣服饰等,向学生介绍刺绣在维吾尔族生活中的作用,如用于装饰家居、制作节日服饰等,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情境中产生学习刺绣的兴趣。项目式学习法也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围绕 “火洲” 非遗设计主题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学习与创作。例如,设计 “‘火洲’非遗主题美术展” 项目,将学生分为策划组、创作组、展示组,策划组负责制定展览方案,包括展览主题、展区划分等;创作组负责围绕 “火洲” 非遗创作美术作品,如桑皮纸绘画、木卡姆服饰设计等;展示组负责作品的布置与展览的讲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非遗知识,还能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采用 “双师教学” 模式,邀请 “火洲” 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与美术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非遗传承人负责演示非遗技艺的关键步骤,美术教师负责讲解相关的美术知识与创作技巧,两者相互配合,让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的非遗技艺,又能掌握系统的美术知识。
在实践活动设计方面,应拓展实践活动的形式与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非遗的理解与运用。课堂实践活动是基础,教师可以设计与非遗相关的绘画、手工、设计等实践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创作。例如,在学习吐鲁番民间绘画后,让学生以 “吐鲁番葡萄节” 为主题,模仿民间绘画的风格,创作一幅表现葡萄节热闹场景的绘画作品;在学习桑皮纸制作技艺后,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桑皮纸,结合水彩、彩铅等绘画工具,创作一幅具有 “火洲” 地域特色的风景画。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实践的延伸,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非遗调研活动,前往 “火洲” 当地的非遗传承基地、民间艺人工作室、文化馆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与访谈。例如,组织学生前往吐鲁番桑皮纸制作技艺传承基地,观察传承人的制作过程,向传承人提问关于桑皮纸制作的历史、技艺难点等问题,同时收集桑皮纸制作的相关素材,为后续的美术创作积累资料。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非遗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 “火洲” 非遗美术作品展览、非遗文化节、非遗技艺大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非遗创作成果的平台。例如,在校园文化节期间,举办 “‘火洲’非遗技艺大赛”,设置桑皮纸制作、民间剪纸、刺绣等比赛项目,让学生在比赛中提升非遗技艺水平,同时营造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
2.2 “火洲” 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学科的保障措施
“火洲” 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学科需要完善的保障措施,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保障、评价体系构建三个方面为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加强美术教师对 “火洲” 非遗的认知与技艺掌握,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开展针对美术教师的非遗培训活动,邀请 “火洲” 非遗传承人、非遗研究专家为教师授课,内容包括 “火洲” 非遗的历史文化、技艺特点、教学转化方法等,同时组织教师参与非遗技艺实践培训,如桑皮纸制作、民间剪纸等技艺的实操训练,让教师不仅了解非遗知识,还能掌握基本的非遗技艺,具备开展非遗教学的能力。其次,建立美术教师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合作机制,鼓励教师定期走访非遗传承人,参与非遗传承活动,如跟随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参与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开发等,通过与传承人的深度交流,教师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非遗文化,为教学积累丰富的素材与经验。此外,还可以鼓励美术教师开展 “火洲” 非遗融入美术教学的课题研究,通过研究探索非遗融入教学的有效策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创新能力。
在教学资源保障方面,应整合各方资源,为 “火洲” 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学科提供物质与文化支持。学校应加大对非遗教学资源的投入,购置 “火洲” 非遗相关的实物、书籍、影像资料等,如桑皮纸制作所需的桑树皮、工具,维吾尔族刺绣所需的丝线、布料等,同时建设非遗教学专用教室,为学生开展非遗实践活动提供场所。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当地的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博物馆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利用这些机构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非遗展览、参与非遗体验活动等,同时邀请这些机构的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开展非遗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非遗知识。
在评价体系构建方面,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 “火洲” 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如评估学生对 “火洲” 非遗历史文化、技艺特点的了解程度,学生在非遗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生对 “火洲” 非遗的认同感、保护意识等。评价方式应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生参与非遗调研活动的积极性、在小组合作中的贡献、非遗作品的创作过程等,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估;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学生的非遗主题美术作品、非遗知识测试成绩等,通过作品展示、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估。此外,还应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 “火洲” 非遗传承人、美术教育专家等对教学效果与学生作品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专业性。
结语
“火洲” 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学科,是传承地域文化、创新美术教育的重要举措,具有显著的价值与可行性。通过开发适配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多元实践活动,并辅以完善的保障措施,能够有效推动 “火洲” 非遗与中小学美术学科的深度融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文化认同感,还能为 “火洲” 非遗的活态传承注入新活力。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非遗融入美术学科的长效机制,助力中小学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与非遗文化永续传承。
参考文献
[1]黄适远.火洲精灵——吐鲁番木卡姆[J].新疆艺术:汉文, 2016(5):3.
[2]赵毅,李刚,尚杰,等.生命之泉 滋古润今 探访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J].中国民族, 2024(5):68-73.
[3]周洁,白木.保护吐鲁番水文化遗产--坎儿井[J].水资源保护, 2003, 23(2):163-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