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
正文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职业生涯,创新都是推动个人成长和行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教育系统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帮助他们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引领时代潮流的创新型人才。
一、重视发展形象化思维,奠定学生创新基础
形象化思维,即通过具体的图像、图形或模型来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中,重视发展形象化思维是奠定学生创新基础的关键一环,它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一)实物教具,让数学“触手可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物教具的运用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具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触手可及”,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教具,如几何形状的积木、分数盘、计数棒等,让学生亲手操作,直观感受数学对象的形状、大小、数量等属性。如在教授分数时,可以通过分割实物(如苹果、饼干)来展示分数的概念,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也可以在讲解几何图形时,组织学生亲手触摸和比较不同形状的特点,如边数、角的度数、面的数量等,或通过拼接几何形状,探索图形的组合和变换规律,培养空间想象力。
(二)图形与图表,构建数学“视觉语言”
图形能够直观地展示数学对象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属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而图表是展示数学数据关系和变化趋势的重要工具。通过绘制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数据的分布、对比和变化趋势,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作为构建数学“视觉语言”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图形与图表,鼓励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使用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来教授形状、周长和面积等概念;使用统计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来展示数据的分布和趋势;也可以通过拼接、变换(如平移、旋转)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觉;还可以利用图形和图表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制作数学模型、绘制数学海报等。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营造开放式学习环境,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营造开放式学习环境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激励性、鼓励性的教学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平均数”为例:在新知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计算。如展示一组班级同学的考试成绩,提问:“如何知道这组成绩的整体水平?”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概念。并设计开放性问题:“如果班级里新转来了一位同学,他的成绩应该加到平均数的计算中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敏感性和变化性,理解新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除此之外,教师或可以结合生活设计开放性问题:“在一次跳绳比赛中,小明跳了80下,小红跳了100下,小华跳了90下。如果小明再跳20下,他们三人的平均数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会,是变大还是变小?”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亲手计算并观察平均数随数据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以及“学校准备为班级购买图书,预算是每人平均5元。如果班级里有20名同学,最多可以买多少本单价为2元的图书?如果图书有打折活动呢?”将平均数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合作探究阶段,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平均数的游戏:如每组轮流掷骰子,记录每次掷出的点数,最后计算每组的平均数,或将学生围成一圈,每人说出一个数字,然后计算这些数字的平均数。接着,下一位学生需要说出一个新的数字,使得新的平均数与原平均数相差不超过一定范围;还可以由教师提前在教室里藏好若干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写有一个数字。学生需要找到这些卡片,并计算所有数字的平均数。只有找到正确的平均数,才能找到宝藏。通过这些游戏,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的方法,还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探究式任务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任务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通过任务主动探索、发现和理解知识的过程。通过探究式任务,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圆的面积”为例:
(一)体验性任务,建立深刻知识表象——圆的面积探索之旅
任务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圆的面积计算过程, 建立圆的面积与半径、直径等概念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任务方法:教师提供不同半径的圆形纸片、剪刀、方格纸、计算器,指导学生将圆形纸片剪成若干等份(如8份、16份),然后重新排列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重新排列后的图形,讨论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方格纸估算长方形的面积,进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帮助学生建立圆的面积与半径之间的直观联系,形成深刻的知识表象。
(二)挑战性任务,深刻理解本质意义——圆的面积创新应用挑战
任务目标:通过挑战性的应用任务,让学生深刻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本质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任务设计:设计一个以圆形为主题的创意作品(如圆形图案、圆形装饰品、圆形游戏等),要求作品中必须包含对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创意作品的主题和设计方案,利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作品中所需圆形部分的面积,进行材料准备和制作,并展示作品,分享设计思路和制作过程,以及圆的面积公式在作品中的应用。
评价标准:作品的创意性、实用性、美观性以及圆的面积公式的准确应用。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讨论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不足。通过这样的体验性学习任务、问题串学习任务和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圆的面积公式,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创新能力作为个体在面对新情境、新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颖、有效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关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更是他们未来成为具有创造力人才的关键。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应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海云.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上旬,2015(10):87-87.
[2] 庄淑真.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2021(24):143.
[3] 朱桂莲.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浅探[J]. 考试周刊,2013(68):74.
[4] 薛昌鸿. 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 数学之友,2024(24):95-96.
[5] 钟清.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J]. 课堂内外·教师版(初等教育),2019(11):83.
作者信息:何利兰,女,(1976.9),汉族,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人,兴宁市佛岭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邮编514500,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