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感恩、生命教育——探讨问题学生的德育教育实践路径
摘要
关键词
问题学生;德育;教育实践
正文
问题学生是指在学习上、行为上和心理上有缺陷或有困难的学生。由于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学生在学习动机、行为习惯和情绪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侧重于规定、处罚,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与引导。孝与感恩的生命教育注重以新的角度、新的方式,以感情为出发点,来培育学生的感恩之心,尊重生命,激发其内在的动机,推动其全面发展。
一、探讨问题学生的德育教育意义
(一)情感与心理的修复
由于家庭紧张,学习压力大,社会交往困难,问题学生常常会在情绪上与心理上产生隔阂。孝顺感恩的生活教育,犹如阳光穿透阴云,照耀在他们心头。教育工作者通过安排诸如写给父母的信、为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家庭的温馨,并对家人表示感谢。这样的感情交换,不但修复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而且教会了孩子们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增强了他们的心理韧性[1]。同时,将生命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中,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珍贵与脆弱,懂得珍惜现在,降低自杀、抑郁等心理问题,从而构建起一道坚固的心理防御体系。
(二)道德品质的塑造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尊师重道,孝敬父母。这不但是一个人人格的根本,而且是一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感激之情使学生懂得,他人的给予并非理所当然,而应以感激之心予以回应。生命教育使学生懂得,一切生命都是值得尊敬的,人和自然界都是如此。教育工作者通过对问题学生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通过故事描述、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对这些道德准则有深入的了解,并将其内化,学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行为选择,逐步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
(三)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学生进行“孝道”与“感恩”的生命教育,可以将“孝道”的意义扩展到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等方面。参与社区服务、做义工等活动,能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助人的喜悦与成就感,并进一步认识到感恩的意义。同时,生命教育也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家庭的一员,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与社会的福利息息相关[2]。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关注环境保护、关爱弱势群体等社会议题,并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与正义感,自觉做一个有责任、有爱心的社会公民。对“问题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孝道、感恩、生命教育——探讨问题学生的德育教育实践策略
(一)孝道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的路径探索
在学校的德育课堂上,教师将孝文化融入了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孝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老师以“二十四孝”为楷模,不仅讲了从古至今的孝顺故事,如《卧冰求鲤》中王祥冒着寒冷救母的深情厚谊,还引发同学们深思如何将这种传统美德变成现实[3]。在分组讨论中,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人提出了具体的“孝顺”行为,有的人则提出了“关爱”家人的建议。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班级的学习氛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学们表演了一个个孝顺父母的小故事,从人物内心独白到动作表演,力图还原出一种深刻的家庭情感与责任感。在学校开展“孝行座谈会”,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工作者特别邀请专业人士来校讲座,不仅为同学们讲解亲子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还邀请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孝顺之道。通过老师与同学的面对面沟通,让孩子们学习聆听家长的心声,并表示感激与关爱。此外,通过设计“家庭冲突”与“家庭活动”等情景模拟活动,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会“孝顺”。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孝道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感恩教育:培养问题学生的责任感与同理心的钥匙
感恩教育给问题学生的精神世界注入了一缕温暖的阳光。“感谢邮箱”成了特殊学生情绪的寄托与宣泄的一扇窗户。他们向教师表达了自己的谢意,感谢教师的耐心指导和无私奉献;对同学施以援手表示感激,珍视珍贵的友情与支持;感谢生命中微小但确定的幸福,如美食、努力后获得的成功等。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同学们的真情与深思,是他们内心成长的见证。“感恩分享会”亦是感恩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这个活动中,同学们依次走到讲台上,用颤抖的嗓音读着信,并与大家分享信中的故事。言语之间尽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他人的感激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在交流中,同学们学会了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体会到别人的难处和付出,心中的冷漠与不愉快慢慢被一种责任感与同情心所取代。这样的情感共振与交流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的归属感与向心力,而且也为他们建立起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学校还制定了《感恩行动计划》,旨在将感恩理念转变成切实的行动。例如鼓励同学们在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上悬挂感恩卡片,感谢它们为校园带来了绿色与生命;在图书上粘贴“致谢”贴纸,以示对作者及捐助人的尊重与感激。这样的小事让同学们体会到了感恩的力量与美好。此外,学校还会安排同学参与社区服务和环境保护等活动,使他们在服务中懂得感恩和回馈社会,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服务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1]。
(三)生命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引导问题学生珍视生命的航标
生命教育是对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问题学生而言,生命教育更是一座指路明灯,帮助他们走出迷茫、重获希望。一所学校依托“生命教育系列讲座”,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生命教育平台。讲座内容涉及医学、心理学、哲学等各个方面,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了解生命。医师在讲解急救知识时,不仅要讲到具体的手术技巧,更要讲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他们用真实的事例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短暂与珍贵,进而唤起对生命的尊重与珍爱。消防队员交流营救经历,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与希望。他们在烈火中奋勇前进、竭尽全力保护一切生命的安全,这种对生命的捍卫与奉献让同学们感到人生的可贵与美好。辅导员则通过团体辅导、个案辅导等方式指导学生了解自我、接纳自我、珍爱自我,帮助他们克服挫折与压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应对各种困难。在辅导员的指导与帮助下,同学们逐渐从阴霾中走出,重获自信与希望。
(四)家校合作:构建孝道、感恩、生命教育的立体网络
在道德教育中,家长和学校的协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教育工作者以“家”“校”为纽带,构筑“孝道”“感恩”与“生命”教育相结合的“三维”网络。一所小学开展的“家庭教育共育工程”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家庭教育共育计划》中,《家长课堂》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2]。此外,学校还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等来为家长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家长如何进行“孝道”与“感恩”的教育。家长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逐步成为子女孝敬父母的楷模与引导者。他们不仅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与子女共同成长。《家庭教师联络手册》作为家校联系的桥梁,为家校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该手册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表现与成长进步以及居家孝行行为的反馈。家长可以通过这本手册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点滴进步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将子女在家中的孝敬行为反馈到学校,从而实现家校间的良性循环与互动。这种密切的合作关系不仅能让孩子们养成孝顺、感恩的习惯,而且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生态。同时,学校也积极推行“亲子共读”“家庭义工活动”等,为家长与子女共同成长提供平台与机遇。通过这样的活动,家长与子女共同感受到孝顺与感恩的力量,共同成长、共同进步。通过构建“家校共育”的“三维”网络,让道德教育真正走入千家万户、深入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使“孝道”与“感恩”的生命教育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承与发展[3]。
(五)个性化教育方案:针对问题学生的差异化策略
问题学生因独特的成长背景、个性特点及存在问题而需要特别关注。为了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实现自我发展,学校必须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计划。如学校围绕“挖掘个性发展”教育目标,通过心理测评、家访、师生访谈等多种方式,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及家庭环境。在此基础上,为每位学员量身定制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方法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对于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学校提供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节奏。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开设摄影、绘画、音乐等特色课程,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找到自信与乐趣,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针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学校通过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团体活动等方式,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学会自我管理与情绪调控。通过个别谈话、沙盘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我,化解心理困惑与冲突。学校还制定具体目标和行为规范,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小组活动则促进了学生的协作与分享,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及社交技巧。对于情感障碍的学生,学校提供专业的辅导与介入。辅导员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情绪调节训练等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增强心理韧性。同时,学校与家长紧密合作,全面了解孩子的情感与心理状态,给予他们全方位的支持。通过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学校仿佛为学生们找到了一把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让他们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与步伐。在个性化教学的助力下,学生逐渐摆脱学习困境,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与超越。
(六)社会参与反馈:拓宽德育教育的实践场域
道德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园之内,而应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在亲身实践中深化对道德的认知与情感。如学校积极拓展社会资源,通过联合社区开展德育教育,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如到养老院、孤儿院、环保组织等地进行志愿服务。在养老院,学生们为老人表演节目、倾听心声;在孤儿院,他们与孩子们一起游戏、学习,用爱与陪伴为孤儿们带去家的温暖。在环保组织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环保活动,深刻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与紧迫性[4]。为提升学生的志愿服务效果,学校还建立了“社会实践回馈机制”。活动结束后,每位学生需提交自我反思报告,并分享志愿服务中的所见所闻及个人成长经历。这些反思不仅记录了学生的成长轨迹,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反思与总结,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珍惜每次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与体验。此外,学校还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参与“道德教育座谈会”,共同交流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成果与收获。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认知领域,还提高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结束语
将“孝道”与“感恩”相结合对“问题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个性,还能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当然,这一理念的贯彻实施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育者、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持续探索。我们坚信,通过不断深化“孝道”与“感恩”的生命教育,定能为“问题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甄眉舒.新时期香港地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向——基于两个实践活动案例的思考[J].中小学德育,2024(3):13-16.
[2]张梓逸.高校教育专业德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204-207.
[3]袭开国.——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J].中国林业教育,2024,42(5):1-6.
[4]吴梦莹.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德育价值探究[J].2024(4):146-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