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生活教学理念助力小学数学教学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刘艳1,王飞2

1.南漳县徐庶学校,湖北襄阳441500 2.南漳县徐庶学校,湖北襄阳441500

摘要

伴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换代,生活教学理念顺势而生。它提倡数学教学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真正了解生活教学理念的内涵,重点探究小学数学融合生活教学理念的策略,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形象生动的生活场景相结合,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教学;策略

正文


生活教学理念的出现让教师意识到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为学生打造熟悉的情境,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进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研究借助生活理念助力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优化课前预习,挖掘生活资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只有把新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才可以让学习者深入内化与吸收。课前预习作为学生初期接触知识的阶段,挖掘生活资源可以为他们建立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教学“认识人民币”的内容为例,教师要巧妙地为学生设计预习任务。教师事先告知学生,课下认真观察家庭中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记录它们的颜色。如五元的人民币是紫色的、一百元的人民币是红色的;留心人民币上的图案,如五元的人民币背面是趵突泉的图片;仔细对比大小,清晰认识一角硬币和一元硬币间的尺寸差异。并且,学生深入思考在平时生活中人民币的用途。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们主动联系生活,对人民币产生了大致的认识。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们非常积极地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其中一名学生说“超市购物时会用到人民币”、还有一名学生说“一元硬币是银色的,背后的图案是菊花”。如此一来,通过优化课前预习,深入挖掘生活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速认识人民币,为后续学习更有深度的知识打好基础。

二、整合生活元素,优化教学方法

生活教育理念强调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中融入生活元素,可以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具体形象,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适应小学生的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讲解“10的加、减法”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整合生活元素,优化课堂教学方法。首先,上课前,教师在教室中为学生营造“超市购物”的生活场景,制作简单的货物架子,在架子上面整齐排列不同价签的物品,如文具用品、休闲零食等;其次,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让学生分别充当顾客和收银员。开始游戏,顾客在货架中挑选自己想要购买的物品,完成挑选后,认真计算所购买物品的价格,如顾客选购了2元的笔记本1个、1元的橡皮1个,计算出2+1=3元。接着顾客拿着人民币到收款台结账,收银员按照顾客给的人民币来进行找零。当顾客给收银员一张10元的人民币,那么收银员就要快速计算出需要10-3=7的找零。最后,利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在熟悉的购物场景中理解加减法的实用价值,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运算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习热情

当前小学生正处在从具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具有趣味性、生活化的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产生共鸣,更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讲解“平均分”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踏青分食物”的生活情境。首先,教师呈现出一幅春天外出踏青,携带各种各样食物的图片;其次,提出下面的问题“有10根香蕉想要分给5个小朋友,每一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根呢?”学生们的注意力迅速被这个场景吸引过来,纷纷开始思考。其中有的学生采用画图的方式,将10根香蕉划分为5组,每组2个;有的学生采用小木棍来替代香蕉进行实际划分。接着,教师继续增加难度,对学生提出“将15块苏打饼干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那么每一个小朋友可以分几块呢?”最后,在这样的趣味性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们开始主动思考、积极讨论、实践动手操作,不仅深入认识了“平均分”的意思,还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为后续学习其他知识奠定基础。

四、鼓励自主探索,解决生活问题

(一)提出生活问题引发思考

教师要保持一双发现的眼睛,善于从生活的细节挖掘对学生有启发作用的问题,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开启自主探索学习。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这节课的内容时,当涉及到“三角形稳定性”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刚开始时为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们,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三角铁、自行车车架等物品都是三角形的,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呢?如果将它们更改为正方形、圆形等其他的形状,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这个问题提出后,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开始热烈地进行讨论,有的学生猜想三角形更稳固,有的学生猜想其他形状非常容易变形。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借助生活中的材料,如吸管、小木棍等制作不同形状来展开实验。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他们可以发现三角形不易变形,从而加深了他们对三角形稳定性特性的认识,并且培养出他们良好的问题意识与探究精神。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针对一些复杂的生活问题,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如解决“规划学校花坛种植面积”问题时,先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不同小组接到任务后,迅速开展行动。他们使用测量工具实地测量花坛的长和宽,记录实际数据,然后回到教室按照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出花坛的面积。接着,小组内部进行头脑风暴,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合理设计种植方案。

其中一个小组提出先把花坛划分为多个区域,种植不同植物;另一个小组提出采用图案的形式进行布局。经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学生们相互启发,不断优化改进方案,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数学应用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组织生活实践,促进知识迁移

(一)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重要渠道。

比如“数学测量活动”,在活动前,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给他们介绍使用测量工具的具体方法。在测量操场的长和宽时,学生们在操场分工合作,其中有的学生负责运用卷尺测量操场的长和宽,有的学生负责记录数据,还有的学生负责监督是否正确进行测量。在测量花坛时,对于不规则的形状,学生们认真思考,采用分割法来计算它的周长与面积。结束测量后,学生们回到教室分析整理数据,绘制为表格。整个过程学生们可以深深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不仅深入理解了周长、面积等数学知识,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了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设计生活实践作业

教师为学生设计生活实践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后保持持续学习的热情,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

如学完“统计图”的内容后,教师为学生设计“统计家庭一星期生活支出”的作业。学生在家中认真记录每一笔支出,包含购买生活用品、娱乐消费等。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学生按照数据特征选择适宜的图表类型,有的学生采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呈现出不同费用的多少,有的学生采用折线统计图表现费用随着时间出现的变化。学生们完成作业后,还要与家长共同分析消费情况,提出合理的节约开支的建议。此种作业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点,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家庭实际经济状况,无形中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

结束语

总之,生活教学理念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全新的生机与活力。教师借助优化课前预习,挖掘生活资源;整合生活元素,优化教学方法;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习热情等策略,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认识到数学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后续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陆丹丹.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12):46-49.

[2]刘丝雨,刘华锦.“生活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理科爱好者,2025,(02):254-256.

[3]徐洋.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小学生(中旬刊),2025,(03):106-10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