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李伦

四川省盐亭县岐伯镇初级中学,四川绵阳621608

摘要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初中数学教学正式进入“素养导向”的转型阶段。高效课堂作为落实新课标理念、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载体,其构建需突破传统“知识灌输”模式,围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互动、评价体系等维度进行系统性重构。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分析新课标对高效课堂的要求,探讨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课堂优化方案,助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养成。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正文


一、新课标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核心要求

(一)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

新课标明确提出初中数学需培养学生的“三会”核心素养,这要求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突破“掌握某一公式、定理”的单一维度,转向“知识习得—能力发展—素养养成”的分层递进。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传统目标仅关注“学生能解一元一次方程”,而新课标下的目标应分为三层:基础层、能力层、素养层。这种分层目标既保障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又为学生素养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

(二)教学内容:从“教材本位”转向“生活本位”

新课标强调“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要求教学内容需紧密关联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高效课堂的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例题,而应从学生熟悉的场景中挖掘数学素材:如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调查“班级同学每日运动时间”“学校周边交通流量”等真实问题;在“图形的性质”教学中,可结合建筑结构、艺术设计等案例,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的现实应用。通过“生活情境—数学问题—知识应用”的转化,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主体”

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式”等学习方式,要求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需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构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升”的互动流程。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搭建探究平台,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与合作讨论中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中,教师可提供剪拼工具、几何画板软件,让学生通过“剪拼验证—推理证明—拓展应用”的过程自主探究定理,而非直接告知结论,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目标分层策略:以“梯度化设计”适配认知差异,实现“人人能发展”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导航仪”,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是精准的目标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班级内学生存在“基础薄弱、中等水平、学有余力”的认知分层,若采用“一刀切”的目标设定,易导致“学困生吃不饱、优等生吃不了”的问题,违背新课标“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目标分层策略需以“知识+能力+素养”为三维框架,结合教材的知识点定位,划分“基础层、提升层、拓展层”三级目标:基础层聚焦“知识理解与基础应用”,对应教材中的“练习”“复习巩固”类题目,确保学困生掌握核心知识;提升层聚焦“能力迁移与逻辑推理”,对应教材中的“例题”“综合运用”类题目,满足中等生的能力发展需求;拓展层聚焦“素养创新与实践探究”,对应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课题学习”类内容,为优等生提供思维拓展空间。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第一课时)”中,基础层目标可设定为“复述判定定理、完成教材基础练习”,确保学生掌握知识本质;提升层目标设定为“用三角形全等证明定理、独立完成教材例题”,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拓展层目标设定为“探索多方法证明定理、设计零件检验方案”,激发创新与建模素养。通过分层目标,既能锚定教材知识的核心要求,又能适配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跳一跳够得着”的发展,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二)情境创生策略:以“生活化联结”激活知识价值,实现“知识有用武”

新课标强调“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初中数学教材虽蕴含丰富的生活素材,但部分知识点以抽象符号呈现,若直接讲授易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以建立知识与现实的关联。情境创生策略的核心,是将教材知识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社会热点、实践任务深度联结,构建“现实问题—数学抽象—知识应用”的闭环,让数学知识从“课本里”走向“生活中”,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知识应用意识。

情境创生需紧扣教材的知识点定位,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热点,贴近学科实践。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销售中的盈亏”知识点,创生“校园书店促销”情境——“书店购进一批教辅书,进价每本15元,计划标价25元出售,若打8折促销,卖出50本后盈利多少?若想盈利800元,需卖出多少本?”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出发,抽象出“利润=(标价×折扣-进价)×销售量”的方程模型,再回归教材例题深化理解。通过情境创生,不仅能让抽象的教材知识变得具象可感,更能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从而主动参与知识探究,提升课堂的思维参与度与知识应用效率。

(三)跨单元联结策略:以“逻辑性串联”构建知识网络,实现“知识成体系”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知识点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传统教学中,若忽视知识间的联结,易导致学生“碎片化学习”,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影响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跨单元联结策略的核心,是依托教材的编排逻辑,在单节课教学中“向前联结旧知、向后铺垫新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树”,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落实新课标“注重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统一”的要求。

跨单元联结需基于人教版教材的编排顺序,遵循“旧知回顾—新知学习—新知铺垫”的流程:向前联结,回顾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前期内容,为新知学习搭建“认知桥梁”;向后联结,渗透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后续内容,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中,向前可联结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定理的推导依据;向后可铺垫九年级上册“矩形的判定”,引导学生绘制“四边形关系图”,建立“平行四边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关联。通过跨单元联结,既能帮助学生突破“碎片化知识”的局限,又能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提升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为高效课堂提供“知识体系”的支撑。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背景下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方式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激发学习热情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福国,张永慧.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19):49-51.

[2]薛彦竹.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11):54-56.

[3]魏春燕.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5,(03):96-9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