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方法创新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格桑南木杰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西藏拉萨850200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古诗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部分小学古诗文教学存在方法单一、文化挖掘不深等问题,导致传统文化传承效果不佳。本文围绕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分析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与不足,探索情境创设、跨学科融合等创新教学方法,提出教学资源整合、教师素养提升等保障策略,旨在为增强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实效性提供思路,助力小学生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承;方法创新;教学实效

正文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而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是引导小学生接触、感知传统文化的关键途径。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重要目标,但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仍以字词讲解、背诵默写为主要方式,忽视了古诗文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因此,探索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方法,突破教学瓶颈,对提升教学质量、落实文化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方法固化,文化传承形式单一

在实际教学场景中,不少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将古诗文教学的重心完全放在知识层面,课堂流程多围绕“逐字逐句翻译+重点字词解析+课后背诵检查”展开。例如讲解《静夜思》时,仅聚焦“疑、举、望、思”等字词的含义,却未深入挖掘诗句中蕴含的思乡文化、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等内容。这种模式下,传统文化多以碎片化知识点呈现,缺乏生动性与感染力,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难以主动感受古诗文的文化魅力,课堂参与度普遍较低,文化传承效果大打折扣。

(二)文化联结薄弱,学生认知存在局限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具象思维为主,且生活经验有限,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充分考虑这一情况,未将古诗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场景、现代社会需求建立有效关联。比如教学《元日》时,仅讲解诗句描绘的春节景象,却未结合当下学生熟悉的春节习俗(如贴春联、放烟花)展开对比,也未引导学生思考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意义。这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仅停留在诗句表面,无法体会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难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甚至会觉得传统文化“过时”“遥远”。

二、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方法

(一)情境化教学,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

情境化教学注重通过多元手段还原古诗文的文化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文化内涵。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动画视频,展示古代重阳节的习俗图片;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诗人王维”“家乡亲人”,模拟诗人登高思念亲人的场景,并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此外,还可在教室布置重阳节主题角,摆放茱萸、菊花酒等道具(仿真),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互动体验中,深刻理解诗句中的思乡之情与重阳节的文化意义,增强对古诗文的理解与兴趣。

(二)跨学科融合,拓宽传统文化传承维度

跨学科融合能打破学科壁垒,从多视角丰富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以《春晓》教学为例,可与美术学科结合,让学生根据“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意境,用画笔描绘春天的景象,在绘画过程中感受春天的生机与诗意;与音乐学科融合时,可将诗句改编成简单的儿歌,教学生演唱,通过旋律记忆诗句,同时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还可与科学学科联动,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春天景物,对比诗句中的描写,探究春天动植物的变化,让学生从文学、艺术、科学等多个维度感知传统文化,提升文化传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保障机制

(一)整合教学资源,丰富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教学资源的整合需兼顾通用性与地方特色,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多元支撑。学校可组织教师梳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篇目,按“四季风光”“传统节日”“家国情怀”等主题分类,筛选适配的动画短片、名家诵读音频、历史背景纪录片,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随时调用。同时,结合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资源,比如在苏州地区,可围绕《枫桥夜泊》与寒山寺、苏州评弹的关联,编写包含方言吟唱指导的校本教材;在陕西地区,结合《送元二使安西》与西安古城墙、丝绸之路文化,制作含文物实物照片、考古小故事的教学素材包。这些资源能避免教学内容单一化,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同步了解本地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亲近感与学习兴趣。

(二)提升教师素养,强化传统文化教学能力

教师的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是创新方法落地的关键,需通过多元化培训与研讨提升。学校可每学期开展2-3次传统文化专题培训,邀请高校传统文化专业学者讲解古诗文背后的历史制度、民俗礼仪,邀请省市骨干教师示范“古诗文+非遗”的教学案例,帮助教师夯实文化基础与教学技能。同时,每月组织1次创新教学研讨活动,比如举办“古诗文情境教学案例分享会”,让教师分享利用VR技术还原古诗场景、组织学生编写古诗情景剧等实操经验,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每学年安排教师参与1-2次校外传统文化教学观摩活动,如前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学习“古诗配画”“古诗联唱”等课程设计,学习优秀教师的创新做法。通过这些分层、分类的培养举措,帮助教师熟练掌握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打造专业的古诗文教学师资队伍。

四、结论

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方法,是落实文化育人目标、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方法单一、文化联结薄弱等问题,需要通过情境化教学、跨学科融合等创新方法,以及教学资源整合、教师素养提升等保障机制加以解决。未来教学中,还需持续关注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创新教学策略,让古诗文真正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助力小学生成长为具有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仇琳.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N].江苏科技报,2025-09-08(A03).

[2]郑其森.AI技术赋能小学古诗文深度教学的实践探索[J].读写算,2025,(25):46-48.

[3]华瑜.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学生理解障碍及可视化教学路径探索[J].教育,2025,(21):94-9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