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实践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马晓芳

河南省淅川县学生资助中心,河南 南阳 473000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与法治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本文旨在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以期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策略

正文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法治观念的关键学科,其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环境,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法治思想和人文精神。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首先,这种融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学习和领悟古代先贤的智慧和道德准则,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诚信、友善、尊重等核心价值观,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德。其次,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古代法律思想中的公平正义、法治精神等与现代法治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学习古代法律文化,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治的重要性,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和社会公正。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实践策略

2.1引入历史故事,优化课堂导入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引入这些历史故事优化教学过程,基于具体故事情节向学生传授重要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代入历史故事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也要巧妙、灵活运用各项教学方法,以优化学生体验,使学生高度专注于故事探析、课程学习中,有效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进行“友谊之树常青”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友谊”为主题,积极引入“伯牙子期”的故事内容,使学生在历史故事中感受友谊的珍贵。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高山流水》乐曲,渲染良好的学习气氛,然后提问学生:“你听到这首乐曲联想到什么?能说一说吗?”学生可能在之前已了解过这一历史故事,因此积极举手,用自己的话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故事。在学生回顾故事后,教师继续提问:“那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想法?”引发学生对友谊的深层思考。有的学生说:“我感受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深刻的友谊,在人生中遇到这样的朋友多好啊!”有的学生说:“友谊是十分珍贵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自己所拥有的友谊。”此过程中,教师善用历史故事导入,使学生迅速进入积极地学习状态。教师可继续提问:“那么你还知道古代哪些与‘友谊’相关的历史故事呢?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吗?”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分享,活跃课堂气氛。在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再衔接课程内容,询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你有好朋友吗?你是如何和他们成为朋友的?你应该如何对待你的好朋友?”鼓励学生结合这些历史故事进行回答,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美德。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学生纷纷举手作答,有的学生回答道:“我和我的好朋友从小一起长大,一起玩。我们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有的学生回答道:“我在回家途中丢了东西没发现,有人捡到追上我还给了我,我们就这样结识成为好朋友。我认为友谊十分重要,因此我们要关心、关爱朋友,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帮忙,遇到烦恼时及时安抚。”最后,教师再结合具体的理论知识内容进行总结、评价,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深入渗透,全面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2.2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体验

现阶段信息技术十分普及,为推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把握、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导入丰富、多元的文化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文化知识储备。为此,教师可结合道德与法治内容,引入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等直观化资源,通过创设情景增强学生情感体会,推动深度学习,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例如,在进行“中国人,中国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基于“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志向”这一教学目标积极引入多元化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与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围绕“文化自信”主题引入受欢迎的节目视频资源,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使学生在观看中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深切感受古人智慧,形成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教师还可以运用VR技术,模拟博物馆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用眼细致观察古代文物,用耳聆听文物故事,在此“身临其境”中进一步地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处,产生深刻感悟。

2.3组织文化探究,渗透传统文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在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时,不应将学生的活动局限于课堂内,应积极开展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入钻研、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其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为此,教师要依托教学内容确定针对性文化探究主题,指引探究方向,保障活动顺利开展,深化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升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效果。

在实施“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巧妙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紧扣“规则”这一核心概念,策划主题文化探究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化其实践体验。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设计以“探寻古文中的规则意蕴”为主题的文化探究项目,以此强化学生的文化认知,激励他们在探索、分析中领悟古代规则的内涵,并进行系统梳理,进而在探究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在随后的文化分享环节,学生们积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在黑板上工整地书写了《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名言“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并进行了精准的翻译与解读,从中提炼出蕴含的规则思想;有的则援引“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的古训,彰显了古代社会对规则的高度重视。教师借此契机,将古代规则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现实生活中的规则及其重要性,使他们深刻体会到规则在古今社会中的不可或缺性,从而进一步升华了课程的教学主题,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融合。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实践研究,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实践。通过引入历史故事优化课堂导入、结合生活实例阐释道德观念、开展角色扮演体验法治精神以及组织文化探究渗透传统文化等多种实践策略,我们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这些策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陈丽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智力,2024,(35):17-20.

[2]张馨心,潘丽丽.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思考[J].考试周刊,2024,(40):127-130.

[3]邹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A5):145-14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