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文科”的跨学科课程改革研究——以河南省研究生精品在线课程《考古通论》建设为例
摘要
关键词
考古通论;新文科;课程建构
正文
1引言
在全球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新文科建设的双重驱动下,跨学科融合已成为人文社科教育改革的焦点。河南省作为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区域,高度重视考古学科发展,明确提出培养“能发掘、会研究、懂管理”的复合型考古人才,与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倡导的学科交叉理念高度契合。
当前考古学研究生培养面临严峻的能力适配挑战。据调研,具备数字化技能的考古从业人员占比不足25%,能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专业人才更为稀缺。传统以分期断代为框架的课程体系,难以满足“发掘—研究—管理”的全链条能力需求。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河南省研究生精品在线课程《考古通论》建设为例开展课程改革探索。课程团队针对省内6所高校的调研发现,92%的学生认为现有课程缺乏技术应用模块,88%的研究生呼吁加强文化遗产政策分析训练。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三大问题:如何构建跨学科知识融合体系?如何通过在线课程实现高阶能力培养?省级项目如何服务地方文化战略?
课程改革采用行动研究范式,构建“需求—设计—验证”闭环模型,引入数字孪生、政策模拟等前沿技术,开发“考古发现智能解析”“城摞城三维推演”等实训模块,形成“理论—技术—决策”渐进式培养路径。教学团队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协同合作,将郑州商城、隋唐洛阳城等重大遗址保护实践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深度对接。
本研究构建了“技术—人文—治理”三维融合模型,拓展新文科的学科实践;创建“虚实双轨”教学模式,突破考古实训的资源限制;形成“课程—人才—服务”联动机制,推动教育成果向保护效能转化。项目培养的研究生已参与完成“郑州商城遗址数字化保护方案”,有效验证了课程改革的实践价值。
2文献综述与研究定位
在全球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考古学专业教育面临能力重构的迫切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24版)及我国《新文科建设宣言》均强调考古人才需掌握数字技术与公众传播等跨学科能力。霍巍教授团队提出“技术—伦理”双链融合模型,为学科交叉提供了理论参照。[]
国际考古教育呈现明显技术融合趋势,如牛津大学“数字遗产”课程借助LiDAR技术显著提升学生空间分析能力。国内陈胜前教授构建“发现—阐释—转化”课程体系,将公众考古纳入教学内容。[]但现有改革普遍忽视政策分析能力训练,导致学生难以应对复杂文化遗产管理现实。
在线教育为考古教学带来新机遇。研究表明,虚拟仿真可有效提升认知效率,但也存在弱化田野实践的风险。[]“在场感补偿理论”强调通过虚实结合维持临场感,[]为本课程设计提供重要依据。区域课程建设方面,诸如江苏“吴文化史专题”等省级精品课程开发了数字孪生等特色资源,但普遍存在案例碎片化、“知识孤岛”等问题,影响系统化认知构建。
既有研究存在明显不足:理论上,省级在线课程政策牵引与技术赋能的互动机制尚未厘清;实践上,跨学科课程模块化方案缺失。本研究依托河南省情与文化资源,以省级课程建设为引擎,构建“政策—技术—文化”三维协同的建设模型,致力于破解课程碎片化与能力培养单一化问题,为区域考古人才培养提供系统化路径。
3《考古通论》课程改革设计逻辑
3.1改革背景与需求分析
河南省作为考古资源大省,面临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脱节的问题。原有《考古通论》课程以断代史为主线(旧石器至明代),2021年教学评估显示,研究生在“数字技术应用”和“文化遗产政策分析”两项能力的自评达标率分别仅为38.1%和22.6%,远未达到《“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的能力要求。2022年针对省内6所高校的调研进一步表明,83.4%的研究生认为课程缺乏技术实践环节,77.9%的学生呼吁加强政策分析训练。这一现实矛盾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因。
3.2课程特色与定位
依托河南省研究生精品在线课程建设项目,本课程立足中原地区考古资源,确立三大建设特色:
一是聚焦关键技术应用,围绕双槐树遗址“北斗九星”天文遗迹数字化复原、贾湖骨笛声纹分析等重大课题,开发“考古发现智能解析”模块;
二是融入生态治理场景,结合黄河流域大遗址保护需求,构建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政策模拟沙盘,设计“生态廊道建设决策”等推演任务;
三是推动数字传播创新,依托河南大学“经典文学与文物数字化实验室”,实现考古成果的可视化与公众转化。这一设计路径紧密对接河南省“三个面向”研究生教育提升要求。
3.3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以“三位一体”为框架推进系统改革:
知识体系方面,构建“4+3+3”模块结构:40%课时保留断代考古基础,30%新增技术模块(如GIS应用、物质成分分析),30%增设治理模块(遗产法规、公众考古策略)。以“商代青铜器研究”单元为例,在传统类型学基础上引入便携式XRF检测实操。
教学资源方面,建设微课视频108个,其中47个融入跨学科内容;开发“北宋东京城水系变迁三维推演平台”等虚拟仿真系统;整合河南省21个文化遗产案例形成教学案例库。
实施模式方面,实行“双导师三阶段”机制,由考古学教师与数据工程师共同指导,分“理论认知—技术实训—决策推演”三阶段推进。以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单元为例,学生先在线学习基础理论,再通过三维建模复原遗址结构,最终参与保护与开发现实矛盾的模拟听证,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闭环训练。
4课程实施与创新路径
4.1分层教学方法设计
课程建立“认知—实训—决策”三层次教学路径:
在线认知层借助知识图谱与短视频单元(如“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模块结合4K实景与三维动画),提升知识留存效率。教学实验表明,短视频组知识留存率达76.3%,显著高于传统讲授组的58.9%。
混合实训层引入“黄泛区考古与文物保护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支持GIS图层叠加分析,量化研究城市与河道变迁的关联;开设“二里岗陶器智能编码”模块,要求学生用Python处理陶片数据,类型判断准确率提升29.8%。
决策推演层通过大遗址保护辩论(如二里头遗址保护与开发矛盾)和文化IP设计(如殷墟甲骨文数字文创开发),培养学生协调保护与利用的现实决策能力。
4.2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课程建立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双轨评价机制:
过程性考核包括三维建模互评(采用五级交叉评审,侧重精度与结构合理性)和模拟听证评估(从政策理解、利益协调与创新性三方面打分)。2024年教学数据显示,互评与教师评分相关性达0.87,听证会后学生政策分析能力显著提升。
终结性考核采用“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形式:论文须结合课程技术或治理模块,分析河南典型案例,体现跨学科能力;调研报告需针对遗址保护现实问题(如定鼎门遗址与城市建设矛盾),提出基于三维建模和政策推演的解决方案,强调可行性及多方利益协调。
5项目建设成效与启示
本项目持续推进跨学科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为省级在线课程建设与考古学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5.1实施成效
通过2022—2024年间的持续建设与评估,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技术能力培养方面,GIS应用、三维建模等实践单元平均完成率达92.3%,高于传统理论模块的85.1%,反映出学生对新形态教学内容具有较高接受度。政策分析模块的实施效果同样显著,模拟听证会优秀率由28.6%提升至65.3%,学生综合协调与分析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根据课程团队开发的《专业能力评估量表》测评结果,实验组学生在数字技术应用与文化遗产政策分析两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表明改革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跨学科实践能力。
课程建设同时推动了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项目支持研究生发表科技考古相关论文11篇,其中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陶器分类研究取得91.4%的准确率,大幅优于传统方法。此外,学生团队提出的《郑州商都遗址区交通组织优化方案》被地方文物部门采纳,显示出课程内容与区域需求的紧密对接。
在线课程资源已推广至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累计培养跨学科人才400余人次,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岗位适应周期缩短。
5.2经验与启示
本项目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地域特色、兼顾多维度能力培养的考古学课程改革路径。在政策层面,充分依托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提供的制度保障,明确跨学科融合的建设方向。
在合作机制方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建产学研基地,使学生能够深度参与真实项目,形成教学—科研—实践的良性循环。技术支撑上,依托专业化实验室及先进测绘设备,完成州桥遗址等重要考古项目的数字化工作,为课程提供了高精度数据与实践案例。
改革实践凝练出以“本土资源转化”和“分层培养体系”为核心的“河南路径”。课程将邙山陵墓群、州桥遗址等典型考古遗址转化为系统教学模块,使学生通过GIS分析、三维重建和数字叙事等前沿技术深化对考古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体系设计为“认知建构—技术赋能—决策应用”三阶段,融合在线微课、虚拟仿真与政策模拟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该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课程与技术、政策实践脱节的困境,为同类高校考古文博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7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依托河南省研究生精品在线课程《考古通论》,系统构建了“政策—技术—文化—教学”四维协同的课程改革模型,为考古学研究生教育提供了融合地域特色与学科前沿的创新路径。
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河南省文物资源与人才需求,在政策引导下,依托省级项目支持,有效整合校际与行业资源,建成涵盖微课视频、虚拟仿真与案例库的跨学科教学资源体系。通过实施“双导师三阶段”培养机制,显著提升了研究生在数字技术应用与文化遗产政策分析方面的实践能力。实证表明,学生技术实操完成率达92.3%,政策模拟优秀率提升至65.3%,多项教学成果已应用于郑州商都遗址保护等实际工作中,体现出课程改革对区域考古人才培养的积极影响。
展望未来,考古学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进一步把握三组关系:一是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平衡,在引入三维建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同时,应深化历史与文化阐释,避免陷入纯工具导向;二是虚拟仿真与田野实践的互补,需合理设定虚拟教学比例,强化“虚拟预演—实地验证”闭环训练,筑牢田野考古基本功;三是创新突破与伦理约束的协调,应遵循行业规范,建立数据采集与应用的负面清单,并在教学中强化伦理意识培养。
本研究形成的“四维驱动”课程建设模式,不仅为考古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河南经验”,也为新文科背景下传统学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该模型在科技考古、石窟寺保护等专业方向的拓展应用,持续推动考古教育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