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工艺为载体的劳动教育实践与探索
摘要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实践;劳动教育;文化传承;育人模式
正文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同时,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创新实践的精神至关重要。将非遗传承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力量,更能使劳动教育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提升其文化内涵与育人效能。本研究基于佛山市南海区石门高级中学的具体实践,旨在分析“非遗+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效果。
二、核心理念:正雅教育与劳动育人的融合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高级中学提出的“正雅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心态端正、品行方正、品位高雅、气度儒雅”的健康人格,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劳动教育所倡导的崇尚劳动、尊重创造、知行合一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正雅”内涵中的工匠精神——对极致与完美的追求,正是诸多非遗手工艺的核心特质。因此,以非遗手工艺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实质上是将“正雅”的文化追求外化于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内化严谨专注、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的优良品格,实现人格塑造与技能提升的统一。
三、实践路径:构建“非遗+劳动”育人体系
1.系统化的课程设计
课程结构:构建以“非遗文化传承”为核心,“传统技艺+劳动实践”为特色的“技能学习—创作实践—成果应用”三阶课程模块。
内容层次:基础技能课(如陶艺拉坯、剪纸技法)夯实劳动技能;主题创作课(结合节日文化)深化劳动创新;应用拓展课(文创产品开发、义卖捐赠)体悟劳动价值与社会责任。课程覆盖全体学生,年均超百节,并开发系列校本教材。
2.多元协同的实施路径
资源整合(校企社联动):与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文化协会、企业(如咏春拳教练、陶艺大师、藤编专家等15家单位)深度合作,引入专家驻校指导,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保障技艺传授的专业性。
分层教学:按高一年级“认知体验”、高二年级“技能精进”设置差异化目标,通过选修课、兴趣班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实践基地支撑:建设配备专业设备的陶艺工坊、书画教室、藤编工作室等6个专用实践基地,打造沉浸式劳动教育场景,可同时容纳300人实践。
3.全方位的保障机制
组织与制度保障:成立校长牵头的领导小组,制定安全管理办法与教师激励制度,确保项目有序、安全推进。
经费与资源保障:设立专项预算,积极争取社会资源;依托文联等机构建立“非遗资源库”,共享课程与教学资源;与高校合作培训师资。
评价与宣传保障:建立“技能考核+作品展示+社会服务”多维评价体系,将实践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通过媒体宣传、成果展览扩大影响,塑造品牌。
四、实施成效:技能与素养的双重收获
劳动技能与素养提升:学生掌握了剪纸、陶艺等10余项非遗技艺,能独立完成作品,累计创作超1000件,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显著增强。
文化自信与认同增强:通过“非遗文化节”“长卷绘制”等活动,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与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传承责任感油然而生。
劳动价值观内化:通过义卖捐赠(筹得善款3万元资助山区)等实践,学生切身感悟劳动创造价值、服务社会的真谛,形成了勤俭、奉献的品德。
社会影响与辐射扩大:项目获多家媒体报道,成为区域劳动教育标杆,吸引多校参观交流,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未来展望与规划
未来,该项目计划进一步深化特色:增设“非遗数字工坊”,利用3D打印、VR技术辅助教学;推动“中医药+劳动健康”“英石碟景+生态美学”等跨学科融合;扩大辐射影响,培养“非遗小传承人”,推动“非遗进社区”;争创示范校,形成可推广的“非遗+劳动”教育模式,持续为劳动育人注入文化动力。
六、结论
以非遗手工艺为载体实施劳动教育,成功地将文化传承与人格塑造有机统一于劳动实践之中。通过“做中学、学中创”的模式,不仅使非遗技艺得以活态传承,更让学生在亲身劳动中锤炼了技能、磨练了意志、陶冶了情操、体悟了价值,有效培育了其文化情怀、劳动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一“非遗传承,劳动育人”的模式,为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展有深度、有内涵、有温度的劳动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范例,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益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