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体心共育;教学实践
正文
一、引言
心理健康是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学生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抗挫折能力等关键品质的形成。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活动为载体,不仅能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更能在运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情绪、学会合作、直面挑战,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天然的渗透场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体育教学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态度,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目标协同融合:构建“身体-心理”双维度教学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导向,需打破“单一体能目标”的局限,构建“身体发展与心理培育”协同的双维度目标体系。一方面,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渗透目标,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将“情绪调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纳入体育教学目标,如在“团队运动”单元中,设定“学会与同伴有效沟通协作,提升团队归属感”的心理目标;在“耐力跑”单元中,设定“克服运动疲劳,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的心理目标。另一方面,实现身心目标的深度衔接,避免心理目标“形式化”,如将“提升跳绳技能”的身体目标与“通过反复练习增强自信心”的心理目标结合,让学生在提升运动能力的同时,同步发展心理品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目标同向同行。
(二)教学内容创新设计:打造“运动-心理”联动的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载体,需突破“传统技能训练”的框架,设计兼具运动价值与心理培育功能的联动活动。首先,设计情绪调节类活动,通过运动释放与疏导情绪,如设置“情绪宣泄跑”“趣味减压游戏”等内容,让学生在运动中释放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学习用运动调节情绪的方法;其次,设计人际交往类活动,通过团队协作型运动培养合作意识,如组织“接力比赛”“集体跳绳”“小组障碍挑战赛”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沟通、互助,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最后,设计抗挫折类活动,通过适度挑战性运动培育坚韧品质,如设置“阶梯式体能挑战”“技巧学习闯关”等内容,允许学生在尝试中失败,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调整策略再次尝试,让学生在运动体验中学会直面挫折、积极应对,实现“运动技能提升”与“心理品质培育”的同步推进。
(三)教学评价多元优化:建立“过程-心理”并重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效果的关键,需打破“以成绩为核心”的单一评价模式,建立“过程表现与心理成长”并重的多元评价体系。一方面,拓展评价内容维度,不仅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能达标情况,更需关注学生的心理表现,如情绪调节能力(运动中是否能控制负面情绪)、合作态度(团队活动中是否主动配合同伴)、抗挫折表现(面对困难是否能坚持尝试)等,全面捕捉学生的心理成长轨迹;另一方面,创新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从专业角度评价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学生通过自评反思“运动中我的情绪是否稳定”“我是否主动与同伴合作”,同伴通过互评客观反馈彼此的心理表现,让评价成为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状态、促进心理成长的工具,而非单纯衡量运动能力的标准。
三、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实践保障
(一)提升教师“体心共育”的专业能力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核心实施者,需通过培训提升其“体育教学+心理指导”的综合能力。学校可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常见心理问题及运动干预方法;开展“体心共育教学研讨”,分享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优秀案例,提升教师设计“运动-心理”联动活动的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心理学相关课程学习,考取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证书,确保教师能在体育教学中科学、适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因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心理指导流于形式。
(二)营造“安全-包容”的课堂心理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基础,需构建“生理安全与心理安全”双重保障的课堂环境。在生理安全方面,确保运动场地、器材安全,做好热身与防护指导,避免学生因运动受伤产生心理阴影;在心理安全方面,营造包容、尊重的课堂氛围,教师避免用“你不行”“太慢了”等否定性语言评价学生,多采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努力与进步,允许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强迫学生完成超出能力范围的运动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敢于表达情绪、直面挑战,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提供心理环境支撑。
(三)加强家校协同,延伸心理培育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需突破课堂界限,通过家校协同延伸培育效果。教师可通过家长会、家校群等渠道,向家长传递“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理念,推荐适合家庭开展的“亲子运动心理游戏”(如亲子合作跳绳、家庭障碍赛),指导家长在家庭运动中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如引导孩子分享运动中的情绪感受、鼓励孩子在家庭运动中直面困难;同时,教师与家长定期沟通学生在学校体育课堂与家庭运动中的心理表现,形成“学校引导、家庭强化”的协同机制,让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运动场景延伸至家庭,实现“课堂渗透”与“家庭延伸”的无缝衔接,持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构建“身体-心理”双维度目标体系、设计“运动-心理”联动教学内容、建立“过程-心理”并重评价体系,能有效实现“体心共育”,让学生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同步发展心理健康品质。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安全包容课堂氛围的营造、家校协同机制的构建,能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坚实保障,确保“体心共育”目标落地见效。
未来,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还可进一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创新形式,如结合数字化工具监测学生运动中的心理状态、设计主题式“体育+心理”跨学科活动等。相信通过持续的实践与探索,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将真正成为学生身心协同发展的“沃土”,助力小学生成长为身体强健、心理阳光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3]陈雁飞.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4]王登峰.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发展专题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5]张莉.小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23(12):68-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