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视角下的初中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项目化学习;初中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
正文
【课题】本文系延边州教育学会“十四五”科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立项编号:2024YBYL491研究成果)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基本要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特点,本研究构建了以下教学设计流程,该流程包含五个核心环节,是一个动态循环、不断优化的过程。
(一)主题凝练:从教材走向生活
项目主题是项目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项目化学习的主题,应源于教材,但需超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建立联系。
1.深度挖掘教材:系统梳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各年级、各单元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词(《诗经》《唐诗宋词》)文言文(《论语》《孟子》选段)、经典名著(《西游记》《水浒传》节选)、传统民俗(《社戏》《端午的鸭蛋》)传统美德(诚信、仁爱、孝道)、传统艺术(书法、戏曲)等。
2.寻找连接点:分析这些文化元素与当代社会、本地社区、学生个人生活的潜在连接点。例如,学习《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可以连接至当代家庭关系、社区敬老活动;学习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可以连接至中秋节习俗、现代人对团圆的理解。
3.凝练驱动主题:将教材内容与生活连接点整合,提炼出具有探究价值、开放性和吸引力的项目主题。主题表述应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论语》智慧点亮现代生活”、“走进唐诗中的‘山水’——为我们校园设计一座文化景观”、“寻访身边的‘古文’——社区老建筑、老手艺的故事”、“传统节日‘新’过法——创意节日方案设计”。
(二)目标确立:核心素养导向
项目目标应清晰界定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后应达到的成果,体现语文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培养。
1.知识理解目标:明确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核心传统文化知识、概念和文本内容。
2.能力素养目标:
语言运用: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倾听、阅读、表达、交流、创作的能力。
思维能力:在项目探究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合作:信息搜集与处理、团队协作、项目管理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鉴赏、表现、创造传统文化美的能力。
3.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念目标:引导学生体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目标设定应具体、可测量,并贯穿于项目评价标准之中。
(三)情境与驱动任务设计:创设真实挑战
这是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关键环节,旨在将主题转化为学生愿意投入的真实挑战。
1.情境创设:描述一个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场景,赋予项目意义。情境应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代入感。例如,针对“传统节日‘新’过法”主题,可以创设情境:“学校即将举办校园文化节,我们班需要负责策划一个既有传统韵味又能吸引当代同学的端午节庆祝活动方案,方案将被学校采纳实施。”
2.驱动性问题/任务设计:将情境转化为一个具体的、开放的、需要持续探究才能完成的复杂任务。驱动性问题应能统领整个项目,激发高阶思维。接上例,驱动任务可以是:“作为班级策划团队,如何为全校师生设计并推广一个融合传统习俗与现代创意的端午节体验活动,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这个任务包含了调查、策划、设计、宣传、反思等多个环节。
(四)探究过程规划:支架支持下的自主建构
详细规划项目实施的主要阶段、活动安排、学习支架和资源支持,确保探究过程有序、深入。
1.项目阶段划分:通常包括项目启动、知识建构与探究、成果创作与修订、展示与评价等阶段。每个阶段应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阶段性成果。
2.活动设计与支架提供:
启动阶段:引入情境与驱动任务,激发兴趣,组建团队,制定初步计划。提供项目任务书、计划模板等支架。
探究阶段: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补充资料、实地考察、访谈专家、网络搜索等方式搜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讨论。提供资料清单、研究方法指导、思维工具(如KWL表、概念图)等支架。
成果创作阶段:指导学生将探究所得转化为最终成果(如研究报告、活动方案、视频纪录片、文艺作品、展览等)。提供成果范例、创作工具、协作平台等支持,并安排中期检查、同伴互评、教师反馈,促进修订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