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索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杨森

遂宁职业学院,四川遂宁629000

摘要

在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与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教育模式亟需突破传统局限。计算机教育作为职业院校的核心学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路径,也是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

正文


引言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深刻重塑产业结构与就业生态,社会对具备数字化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日益迫切。职业院校作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计算机教育作为职业院校专业体系中的基础性与支撑性学科,承载着培养学生数字素养、编程能力与系统思维的重要使命。

一、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动因

()融合的理论基础:能力本位与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教育整合

教育融合并非简单的课程叠加或活动拼凑,其深层逻辑根植于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演进。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强调以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这为计算机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了目标框架。在该视角下,计算机技能不再仅是工具性知识的掌握,更应转化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创新应用方案的综合能力。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知识是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主动建构获得的,这为融合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强调情境模拟、项目驱动与团队协作,与计算机教育中项目开发、系统集成等实践环节高度契合。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产业项目情境,学生在完成软件开发、网络搭建或智能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同步经历市场调研、用户需求分析、商业模式探讨等创业环节,实现知识的跨域迁移与能力的协同生成。

()融合的现实驱动:产业需求与教育变革的双向牵引

产业技术的迭代加速使得单一技能型人才难以适应动态变化的职业环境。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不仅要求员工具备扎实的编程、数据库管理或网络安全等技术能力,更期望其拥有产品思维、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软件开发领域,敏捷开发模式要求开发者参与需求讨论与迭代优化,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实践;在智能硬件应用中,技术实现需与市场定位、用户体验紧密结合,蕴含创业逻辑。职业院校若仅停留在技术培训层面,将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融合过程中的结构性困境与深层矛盾

()课程体系割裂与教学内容脱节

当前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多沿袭传统学科逻辑,以编程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网络技术等为核心模块,课程间关联性弱,缺乏跨课程整合。创新创业教育则常以独立通识课或选修课形式存在,内容多集中于创业计划书撰写、商业模式画布等通用知识,与计算机专业技术结合不紧密。这种“两张皮”现象导致学生在专业课程中习得的技术能力难以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得到有效应用,而创新创业课程中的思维训练也无法反哺专业技术学习。例如,学生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完成管理系统开发,却未被引导思考其市场应用场景或潜在商业模式;在“创新创业基础”课上学习用户痛点分析,却无法将其应用于具体的软件产品设计。课程目标的分离导致知识体系碎片化,学生难以形成技术驱动创新的整体认知。

()教学模式单一与评价机制滞后

计算机教育仍普遍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模仿—上机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标准答案与技术规范,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探索精神。实验实训环节多为验证性项目,缺乏开放性与挑战性,难以激发创新动机。创新创业教育则多依赖讲座、案例分析与模拟竞赛,实践深度不足,学生参与度低。更为关键的是,现有评价体系仍以知识掌握程度和技术操作熟练度为主要指标,缺乏对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与风险应对等创业素养的科学评估。终结性评价占主导,过程性评价缺失,导致学生更关注分数而非能力成长。这种评价导向进一步固化了应试化、标准化的教学行为,阻碍了融合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施。

三、融合路径的系统构建与机制创新

()构建模块化、递进式的融合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课程壁垒,以“技术应用—创新设计—创业孵化”为主线,重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在基础阶段,将创新思维训练融入编程基础、网页设计等入门课程,通过设计“微创新”任务(如优化界面交互、改进算法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引入项目式学习(PBL),设置跨课程综合项目,如“智慧校园应用开发”,要求学生团队完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与原型展示,并加入市场可行性评估、用户反馈收集等创业环节。在高阶阶段,开设“技术创业实务”“数字产品创新”等融合课程,聚焦技术商业化路径,引导学生将毕业设计或实训项目转化为可落地的创业构想。课程模块间形成能力递进关系,实现从技术掌握到创新应用再到创业探索的自然过渡。

()推行情境化、协同化的教学模式革新

以真实或模拟的产业项目为载体,构建“做中学、创中学”的教学情境。引入企业真实案例或社会需求问题(如社区数字化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升级),组织学生组建跨专业团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从技术方案设计到商业模型构建的全过程。采用翻转课堂、工作坊、黑客松(Hackathon)等灵活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参与度与自主性。建立“双导师制”,由计算机专业教师负责技术指导,企业导师或创业导师提供市场与运营建议,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利用虚拟仿真、在线协作平台等数字化工具,支持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提升教学效率与沉浸感。通过情境化教学,使技术学习与创新实践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善支持性制度与协同育人生态

建立融合教育的长效保障机制。在师资建设方面,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创业培训或攻读MBA学位,同时引进具有技术背景的创业者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设立融合教学改革专项,支持教师开发融合课程、编写特色教材。在评价机制上,构建多元综合评价体系,将创新提案、原型作品、团队贡献、市场分析报告等纳入考核范畴,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弱化单一技术指标权重。在平台建设上,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集教学、实训、孵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项目对接、技术咨询与融资辅导等支持,形成“教育—实践—孵化”全链条生态。

结论

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应对技术变革与产业需求升级的必然选择,其本质在于重构教育目标、创新培养模式、重塑育人生态。通过深化理论认知、破解结构性困境、系统构建融合路径,能够有效实现技术能力与创新素养的协同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强化产教协同,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使职业院校真正成为孕育数字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沃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刘杰.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创新研究[J].财富时代,2020,(04):58.

[2]姚宏.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创新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2):232.

[3]高浩彤,杨秀丽.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23):67-6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