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干预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家庭环境;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干预策略
正文
引言:学前儿童社会参与的关键时期,其社会性发展对其未来的社会参与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社会交往和社会认知四个方面。因此,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离不开家庭环境的支持。然而,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其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参与方面,即学前儿童没有很好地参与到社区服务活动中。
一、家庭环境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家庭环境是指家庭中所有成员共同拥有的、与家庭功能发挥相关的、并影响家庭功能发挥的条件和因素,包括了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三个方面。物质环境是指家庭内部的各种硬件设施,如房屋面积、家具款式等;社会环境是指家庭外部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如周围社区的文化氛围、居民素质等;心理环境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所处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等。
二、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分析
家庭环境是指由家庭成员及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所有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的总和,具体包括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两大部分,如空间环境、心理环境、家庭结构等。家庭环境既包括家庭中直接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如家庭结构、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文化水平等;也包括家庭中间接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父母职业状况等。总体来说,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状分析
3.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本研究对379名0~6岁儿童的家庭环境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在家庭环境中,“家庭对儿童的支持”和“家庭对儿童的期望”两个维度上,母亲、父亲和祖辈得分较高。(2)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具体维度上,“父母对儿童的指导”得分较高,“家庭对儿童的期望”得分较低。(3)在家庭环境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维度上,父亲得分高于母亲;在“父母与老师的关系”维度上,母亲得分高于父亲;在“父母与同伴关系”维度上,父亲得分高于母亲。(4)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维度上,祖辈和祖辈得分较高;在“父母对子女学习成绩的态度”维度上,祖辈得分最高。
3.2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存在的问题
(1)儿童自我意识不够完善,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比如,在幼儿园里,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无法做好独立进食、如厕等生活自理方面的工作,导致孩子产生了强烈的“低人一等”的自卑感。(2)儿童缺乏主动性。在幼儿园里,由于孩子们普遍年龄较小,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引导,孩子们会因为无法克服自身存在的困难而产生退缩的心理。在幼儿园里,由于教师和家长对规则意识的教育不到位,导致很多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规则,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遵守规则,如何遵守规则。
3.3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分析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和同伴关系。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其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的婚姻状况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幼儿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模式等方面,教师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直接决定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水平。
四、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干预策略
4.1家庭干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要场所,因此,家庭环境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影响不容忽视。但目前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不佳,许多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研究中提到的三种类型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在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体现得不够突出。此外,研究者也发现,受自身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家庭干预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局限性。
4.2家庭干预的原则和方法
在家庭干预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尊重、理解、平等地对待学前儿童;第二,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干预方案;第三,在对学前儿童进行干预时,要注重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第四,重视家庭环境中对儿童发展的支持作用。家庭环境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家庭环境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包括:家长的自身素质和观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父母文化程度等。
4.3实施家庭环境干预的具体策略
(1)在家庭环境干预中,家长要从儿童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充分尊重儿童的意愿和选择,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2)父母要有意识地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情感方面的教育。比如:教学前儿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教学前儿童认识更多的人和事;教学前儿童学会与人交往。(3)父母要善于发现学前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和表扬。这样可以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对自己的行为有成就感,从而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从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不仅受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阻碍儿童社会性发展。因此,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性发展的干预时,不仅要关注儿童自身因素,也要关注家庭环境因素。只有构建出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幼儿园、政府、社会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在学前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和政府环境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帮助与配合,才能为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吕甜雪,安燕.基于生态理论视角的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探析[J].池州学院学报,2024,38(02):61-64.
[2]蒋培凤。4~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0.
[3]李巧惠.家庭传媒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8,31(02):188+190.
[4]刘郅青.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家庭的关系研究[J].才智,2017,(02):15.
[5]陈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