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导图应用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隋信宁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山东青岛266200

摘要

智慧学习环境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正面临模式创新与效能提升的双重需求。思维导图作为一种促进思维可视化的认知工具,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激发探究兴趣,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导图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

智慧学习环境;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导图;应用优化

正文


引言

智慧学习环境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正迎来深刻变革。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的可视化认知工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建构与深度理解。

1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导图应用优势

在智慧学习环境与思维导图的融合应用中,小学数学教学呈现出多维度优势。思维导图凭借其直观形象、层次分明的结构特性,有效帮助学生梳理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系统性认知结构的建立,从而加深对概念与规律的理解。在智慧课堂的技术支持下,教师可动态生成与调整思维导图,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呈现与交互修改,大幅提升课堂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学生通过自主绘制或合作构建思维导图,不仅锻炼了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增强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参与感。此外,智慧平台提供的资源集成与共享功能,使得思维导图能够关联丰富的多媒体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更加真实、立体的数学学习情境。这种融合方式有效拓展了传统教学的边界,推动教学模式从知识灌输向思维培养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综合创新能力,为个性化学习和高效课堂构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2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导图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2.1教师综合能力与教学范式转型的挑战

智慧学习环境下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思维导图的理论知识与绘制技巧,还需具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能力。部分教师可能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难以迅速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在课堂设计中未能充分发挥思维导图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的价值,仅将其作为静态的知识总结图表使用。动态生成与交互式的思维导图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力和应变能力,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并及时梳理归纳,这对教师的学科功底与教学智慧构成了显著挑战。若缺乏系统性的培训与持续的教学反思,思维导图的应用容易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触及数学思维培养的核心。

2.2技术支撑与个性化学习适配的挑战

尽管智慧学习环境提供了基础的技术平台,但其功能设计与教学实际需求之间仍可能存在差距。现有系统对思维导图的支持程度不一,部分平台存在操作繁琐、交互体验不佳或协作功能有限等问题,影响了师生使用的流畅性与积极性。技术如何有效支撑基于思维导图的个性化学习仍是一个难题。系统需能够识别学生绘制导图中反映出的思维差异与知识薄弱点,并提供自适应的学习资源与路径引导。目前,技术在实时分析非线性思维结构、深度理解学生意图并提供精准反馈方面尚有不足,难以大规模实现因材施教。学校间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均衡也限制了该模式的广泛推广与深度应用。

2.3学生认知负荷与浅层学习的挑战

对学生而言,同时操作技术工具和进行高强度的思维活动可能带来显著的认知负荷。年龄较小的学生可能因信息技术操作不熟练而分散对数学内容本身的注意力,导致学习焦点从数学思维训练偏移至工具使用技巧。若教学引导不足,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可能停留在机械罗列知识点或简单复制教师范例的层面,缺乏对概念内在逻辑的深度挖掘与批判性整合,从而陷入浅层学习。促进学生将直观的图示转化为内在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教师设计精心scaffolding(支架)的学习任务与持续的过程性评价,然而这在实践中对教学设计与课堂时间管理都提出了严峻考验。

3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导图应用优化提升策略

3.1深化教师培训与构建协同教研共同体

提升教师应用能力是优化实践的核心。应建立涵盖理论、技术与教学法的系统性培训体系,而非仅关注软件操作。培训需紧密结合青岛版教材的单元结构与知识脉络,例如以“多边形的面积”或“分数的意义”等核心单元为例,指导教师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构建从基本概念到公式推导,再到实际应用的整体知识网络。重点培训教师如何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导图的教学情境,而非简单呈现结果。应积极鼓励校内跨学科整合以及区域校际间的深度协作,共同构建聚焦实践的教研共同体。定期围绕诸如“青岛版三年级‘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算理理解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等具体教学课题,组织开展专题研讨、课例观摩与协同备课活动。通过共享成功案例与典型经验,集体诊断和破解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难题,例如学生知识归纳不完整、逻辑层次混乱、算理理解表面化等,以此促进教师教学反思与策略优化,切实推动数学教学范式从单一知识灌输向思维引导与能力培养的实质转型。

3.2推动技术工具与教学内容的深度无缝融合

技术平台的开发与选择应坚持以教学需求为导向,追求无缝融合而非功能堆砌。平台需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特点进行功能优化,例如在青岛版“对称、平移和旋转”章节中,工具应能支持学生直接拖拽图形进行平移或旋转操作,并将这些动态过程生成的直观印象作为节点,无缝嵌入到思维导图中,从而将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可视化。在“统计与可能性”单元,平台应能便捷导入学生调查数据,并自动生成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将这些图表作为思维导图的分支,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实现数据处理与思维梳理的同步进行。技术平台的设计应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极力简化操作流程,通过直观的图标、拖拽功能和情境化提示降低使用门槛。平台需内置丰富的数学专用图形(如几何体、数轴、坐标系)、符号库(如运算符号、分数式、代数式)及模板,支持学生快速构建与数学内容高度契合的思维导图。同时,必须提供实时的小组协作编辑与版本回溯功能,使合作探究与思维碰撞得以实现,并允许师生追踪思维演变过程。

3.3设计梯度化教学任务与嵌入式评价机制

为避免浅层学习,需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阶梯性任务序列。初期可提供部分完成的导图框架(Scaffolding),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给出“特征”、“表面积”、“体积”等主干和部分分支,让学生补充具体内容和完善实例,降低起点难度。随着能力提升,可布置开放性的总结任务,如在复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让学生自主绘制导图,整合梳理运算顺序、律以及简便方法等知识点。教学评价需嵌入任务全过程,不仅关注导图作品的完整性与逻辑性,更重视绘制过程中的思维轨迹。教师可通过平台观察学生的修改记录、节点添加顺序,据此分析其思维策略,提供个性化反馈。对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中仅机械罗列题型的学生,可引导其从“条件”、“问题”、“数量关系”等更高维度重新组织导图结构,促进思维从表层走向深度。

结束语

思维导图在智慧学习环境中的运用展现出显著优势,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结构化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也为教师提供了精准施教的有力支持。未来应持续探索其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路径,进一步推动小学数学教育向更具启发性与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教育现代化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倩.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导图应用研究[D].重庆三峡学院,2025.

[2]夏延梅.智慧学习环境下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师,2025,(14):74-76.

[3]吴海华.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数学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5,(08):53-56.

[4]张春生.小学数学智慧学习环境中的互动教学[J].家长,2024,(22):70-72.

[5]王培培.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数学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2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