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
关键词
小学体育课堂;德育渗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家校协同
正文
一、小学体育课堂渗透德育的价值与现状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品德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体育课堂作为兼具身体锻炼与社交互动的特殊场域,成为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体育学科所蕴含的规则意识、团队协作、抗挫折能力等德育元素,与小学生成长需求高度契合,能够实现 “健体” 与 “育人” 的双重目标。从教育价值来看,一方面,通过体育竞技与合作类项目,学生可直观体会 “公平竞争” 的内涵,在遵守比赛规则的过程中培养契约精神;另一方面,体育训练中的体力挑战、比赛中的胜负结果,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帮助其建立 “胜不骄、败不馁” 的健康心态,这些都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
然而,当前小学体育课堂的德育渗透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部分体育教师存在 “重技能、轻德育” 的教学倾向,将课堂重点放在动作规范、体能提升上,忽视了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引导。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仅关注传球、投篮技巧的讲解,却未对学生在分组对抗中出现的 “争抢球权推搡”“指责队友失误” 等行为及时纠正,错失德育教育契机。其次,德育渗透方式单一且生硬,部分教师将德育等同于 “说教”,在课堂开始或结束时简单强调 “要团结”“要坚持”,缺乏与体育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导致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德育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家校协同不足也影响德育渗透成效,部分家长更关注孩子的体育成绩或技能掌握情况,对体育课堂中品德培养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未能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二、德育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德育目标,实现 “体德融合”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不同项目蕴含的德育元素各有侧重,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精准设计德育目标,让德育自然融入教学环节。在田径类项目(如跑步、跳远)教学中,可围绕 “坚持与突破” 设计德育目标:在长跑训练中,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每次成绩,鼓励他们挑战 “个人最佳”,同时通过分享 “运动员坚持训练” 的小故事,让学生理解 “坚持” 不仅能提升体能,更能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在跳远教学中,针对部分学生因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的情况,教师可组织 “同伴鼓励” 活动,让成功尝试的学生分享经验,帮助胆怯的学生建立信心,渗透 “勇于挑战自我” 的德育理念。
在球类合作项目(如足球、排球)教学中,重点围绕 “团队协作与责任” 设计德育目标。以足球教学为例,在分组比赛前,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 “每个位置的职责是什么”,明确前锋、后卫、守门员各自的任务,让学生明白 “团队胜利需要每个人的配合”;比赛过程中,若出现学生因个人失误导致球队失分、队友互相指责的情况,教师需暂停比赛,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我是失误的同学,我希望得到怎样的对待”“团队遇到困难时,应该怎么做”,通过情境讨论让学生体会 “包容与互助” 的重要性;比赛结束后,无论胜负,组织各小组总结 “本次比赛中团队做得好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学生学会 “客观看待结果,从失败中吸取经验”,进一步强化团队意识。
(二)优化教学方法,让德育 “润物无声”
传统 “说教式” 德育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需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情境体验、游戏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德育内涵。其一,采用 “情境模拟法” 渗透规则意识。在体育课堂常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 “体育规则小法官” 情境:提前准备 “学生不按规定穿运动服”“跑步时插队”“比赛中故意犯规” 等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 “这些行为是否正确”“违反了什么规则”“会带来哪些影响”,随后请小组代表扮演 “小法官” 进行判断和讲解,教师再补充总结,让学生从 “被动遵守规则” 转变为 “主动理解规则意义”。
其二,利用 “游戏教学法” 培养合作精神。在低年级体育课堂中,可设计 “接力运球”“两人三足跑” 等合作游戏:在 “两人三足跑” 游戏前,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怎样才能和同伴跑得又快又稳”,让学生自主探索 “喊口号同步步伐”“互相扶持保持平衡” 等方法;游戏过程中,关注不同能力学生的搭配,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动作不协调的同伴,避免出现 “嫌弃队友” 的情况;游戏结束后,邀请合作默契的小组分享经验,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体会 “合作才能共赢” 的道理。
其三,通过 “榜样示范法” 传递正能量。教师自身的行为是最好的德育教材,体育教师在课堂上需注重言行一致:比如,在整理体育器材时,教师主动弯腰捡起地上的篮球、跳绳,学生自然会模仿;在带领学生训练时,即使天气炎热,也坚持完成示范动作,用 “坚持” 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同时,可引入体育明星榜样,如在体操教学中,播放运动员刻苦训练、克服伤病的短视频,让学生在感受运动员拼搏精神的同时,树立 “努力付出才能成功” 的价值观。
(三)完善评价体系,强化德育导向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障德育渗透效果的重要环节,需改变 “以技能成绩为唯一标准” 的评价方式,将德育表现纳入体育课堂评价内容,引导学生重视品德培养。首先,制定 “体德结合” 的评价指标,从 “规则遵守”“团队协作”“意志品质”“尊重他人” 四个维度设计评价表:“规则遵守” 包括是否按要求穿运动服、是否遵守比赛规则等;“团队协作” 包括是否主动配合队友、是否帮助同伴等;“意志品质” 包括是否坚持完成训练任务、遇到困难是否轻易放弃等;“尊重他人” 包括是否尊重教师和同学、是否尊重裁判判罚等。
其次,采用 “多元评价主体”,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注重过程性记录,比如在课堂上用 “小星星” 贴纸记录学生的优秀品德行为(如主动帮助同学捡器材、比赛后主动握手致敬);学生自评让学生每周填写 “体育德育成长表”,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品德表现,如 “本周我在团队游戏中是否积极配合队友”“遇到困难时我是否坚持了下来”;同伴互评则在小组活动后进行,让学生互相评价 “同伴在活动中是否有帮助他人的行为”“是否遵守了规则”,通过多元评价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品德表现。
参考文献
[1]邹美文.“乐练赛”理念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路径研究[J].体育视野,2025,(11):29-32.
[2]徐政权.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田径,2024,(07):10-13.
[3]黄晓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索[J].吉林教育,2023,(22):75-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