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运用研究 ——以A小学为例
摘要
关键词
班级管理;激励运用;激励策略
正文
引言
在小学教育阶段,班级管理不仅是维护教学秩序、保障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环节。激励作为班级管理中的一种有效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班级凝聚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然而,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激励策略,避免激励的滥用与失效,成为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A小学为例,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激励策略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其成效与不足,为提升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运用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激励认知存在偏颇
现如今,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是从专业院校毕业,对激励相关理论有着一定的了解。但事实上教师对于激励的了解还较为粗浅,认为激励就是对学生的赞扬以及鼓励,也仅有少部分的教师能从教育心理学以及学习动机理论来解释激励,将激励与管理学紧密结合,但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对相关理论并不了解。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学科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于激励理论的使用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与实际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无论是优秀的骨干教师,还是教龄在10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激励策略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这是由于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对于激励运用的范围较为狭小。激励通常可以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通常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更多是运用正激励的方式,被认为需要继续鼓励学生才能够发扬这种积极因素,从而忽视了负激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仅用批评警告的方式来消除学生负面行为。然而批评警告之后却又缺乏正确的行为引导,并未有效发挥负激励的作用。教师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只让学生明白错误,却并未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这也导致学生难以运用自身的优势来克服缺点。
此外,大部分教师对于正激励的认知较为狭窄,认为正激励就是鼓励表扬。师生之间的信任也是正激励的方式之一。而教师在激励过程中偏向于语言的表扬,忽视了师生信任这一激励方式。
(二)激励内容难以明确
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目标激励以及言语激励是事关重要的是教师常用的激励方式,并且将这两种激励形式结合起来使用,具体现象为通过语言表达方式传递学生及目标。然而大部分教师在使用语言以及目标激励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内容的指向,这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甚至目标和语言过于模糊,总是千篇一律的语言和目标。
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的目标激励方式通常是口头的表扬或者是书面的评语形式,从而给学生制定下一个的学习目标。然而这样的目标表述并不够具体,最为常见且大众的表述方式为“我希望你下次能够取得进步”,这样的指标不够明晰,学生对此会产生疑问“争取更大的进步是要多大分量的进步?如何去评估?”学生难以在短期内满足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无法给学生提供持续的激励力量,激励的作用十分有限。
(三)激励运用难以遍及每位学生
结合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表示偶尔会接收到教师给予的鼓励,这说明学生有受到教师一定的激励,但其频率并不高,依旧有几乎没有受到激励的学生。
如今我国的教学采用大班额的方式,教师在管理的过程中难以关注每一位学生。学生们渴望能够受到教师的表扬以及认可,且愿望较为强烈。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难以充分运用激励措施照顾到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且频率上也难以做到均衡,这必然导致有部分学生是被教师所忽略的。即便学生也期待被教师激励,但实际上难以得到教师的肯定。根据实践观察可知,没有获得教师激励的学生大部分是在班级里经常违规违纪,学生表示教师总是批评指责他。教师通常给予表现优异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激励,由此可知,教师的激励运用取决于学生表现的好坏,这势必造成班级内部有部分学生难以得到教师的激励。
(四)激励操作方式单一
根据当前的观察可知,语言激励是任何教师所最为常用的激励方式之一。这是由于该方式较为便捷且具有优势,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和限制,也是最为便捷的激励方式。然而语言激励方便,确实内容缺乏多样性。大部分教师在语言激励的过程中多是用简单的语言,如“你真棒”“大家要向xx同学学习”这样千篇一律的语言激励方式,或者是口头上采取批评。这样的集体虽然能够表达教师的想法,但长期以来学生内心会产生厌倦,甚至会厌烦这一激励语言。
同样榜样也是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最为常用的激励方法之一,通过给学生树立榜样的方式来激励学生进步。当然,教师的初衷是为了将优秀学生的典型事例激励全班学生学习,并且将班级里的优秀学生树立为班级的榜样。然而在班级的管理中,若只是选取班级内部的学生为榜样,其激励的范围受到限制,激励的效果十分有限。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教师班级管理能力
1.学习法律法规,认识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为了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构建高素质高质量的小学教师队伍,学校需要引导教师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文件制度,对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进行规定,并且将激励与评价划为一个区域,要求教师对小学生日常的行为进行观察以及判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进步。同时需要运用多元评价方式,针对不同小学生的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以及指导,让激励与评价工作逐步得到重视。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承担班级管理的工作,教师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以及义务。在当下随着教育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也走向制度化以及规范化,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激励策略。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班级管理工作需紧密关注学生的需求,采用针对性的激励策略来评价学生。作为小学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对小学生成长发展带来的重要作用。
2.深入了解激励理论,完善激励方式
激励最早被运用于企业管理当中,直到上个世纪中期才将基地运用到学校管理工作当中,而我国则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将激励同教育紧密结合。而目前关于教育激励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这也为教师的实践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一线教师需要主动学习教育激励理论的知识,并与实践的班级管理紧密结合,改变以往对于激励的片面认知。只有深入了解相关的激励理论,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充分运用。同样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班级管理工作与培训当中,不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需利用工作之余时间不断学习与激励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日后的班级管理过程中不断实践并且完善。
当然班级的管理工作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累积经验,反思并总结教训,因此学校开展对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培训十分重要。教师可通过在职培训或者是继续教育的方式,学习先进的教育激励理念,并运用到工作当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选择恰当的激励手段,从而形成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能长久的运用到班级教育管理工作当中。
(二)明确激励内容,将教育激励与评价结合
1.结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制定合适目标
在大班教学的背景下,教师的工作时间以及精力十分有限,不仅需要完成授课任务,还需要管理班级工作,难以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到位。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不仅只是知晓基本情况,而是要了解学生当前认知发展水平学习情况以及日常表现,这样教师才能够为学生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目标。
通常目标激励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当然目标不能盲目的选择,而是需要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其设定符合发展区域能够达到的目标。教师在给予学生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具体且详细。摒弃以往指向不明确的目标,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具体且可操作的目标,切实考虑到学生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例如为了更好的激励学生提升成绩,不断取得进步,教师便可以给出类似的目标:“这一次的语文考试,你比之前进步了很多,老师也看到了你的努力,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里需要注意收集错题,可以准备一个错题本,将做错的题目写上去,反复训练,老师相信你在下次考试中这类的错题会减少很多。”这样的目标设定更加具有具体性,肯定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又提出下一次的考试目标以及具体的操作意见,对于学生来说清晰明了,这也能够便于学生的理解并且采纳行为。
2.教育激励与评价紧密结合
教师在激励学生的过程中也是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从评价的方式来看,教师给予学生的激励大多数是定性的评价,这也是在运用激励方法中需要避免的问题。教师需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激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师给予的激励并不是立刻就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是需要将教育的激励活动贯彻到整个教学活动始终。
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教师在运用激励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需要将定性的评价转变为定量的评价,并将激励贯彻到学生的发展始终。例如可采用七言律诗的期末评价方式,老师用端正秀丽的硬笔书法书写,将平时的操行评语浓缩成七言诗句,从而传递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期末操行评定。该形式做到将期末操行评定进行创新,由此来激励学生,且每位学生都能收到独特的诗歌,受众群体便达到了普及全班学生的效果。同时还避免了千篇一律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评价激励的作用,也达到了班级管理工作的目标。这种教育形式具有潜移默化性,充分发挥了教育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学生。
(三)激励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借助各方力量
在开展班级管理的工作中,教师需要深刻意识到其对象是一整个班级,并且由每一位学生共同组成。而每一位学生都是重要的成员,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运用的激励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以确保激励能够激励全员,并且将其分配到每一位学生当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所给予自己的肯定以及激励。在激励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到男女学生均匀分配。绝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渴望获得教师的激励,如果激励分配不均匀,那么会令班级中一部分学生难以受到教师的激励。
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班级各方教育力量来表达对学生的激励,可以是班级内部的力量,也可以是班级外部的力量。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全班性的活动,认识到班级活动教育的重要性,如定期开展班级会议,充分利用好每一周的班会课,在这一课上对班级事务进行总结,对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点评。同时班会课上还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内部的力量,让全体学生关注班级的事务。作为教师,需要认真总结好近一周以来的事务,尝试与全体学生进行分享并要求总结。我在班会课上去关注班级整体,而并非是个别的学生充分发挥好班级教育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借助外部力量,例如学校所开展的评优评先,制度,校运会、文艺活动等都需要班级成员积极参与,这也是采用群体激励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创新激励的方式方法
1.丰富语言激励内容
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渴望获得教师正向的语言激励,能够关注自己在学习方面的进步以及优异的表现,当然语言激励也是教师最为常用的方式之一。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语言激励内容,并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采用语言激励的过程中,大部分需要以赞美性的语言来进行,当然其激励的内容以及方式远比激励的次数更加重要,千篇一律的赞美不如一次具有针对性的激励语言。教师在使用语言激励时,需要将表扬的语句进行变换,如将“你真棒”转换为“看见你在学习上又取得了进步,老师很高兴。”再比如学生在某方面做的正确,并且要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的作用时,教师可以将“我们要表扬xx同学”的话语转变为更加具体:“xx早上在操场上捡到20块钱立即交给老师,这样拾金不昧的优秀行为值得我们学习。”语言的激励需要在具体的场景中生动运用,并且配上肢体的语言。例如教师在表扬学生的过程中,眼神要聚焦在学生或者是走到学生的面前,通过拍肩膀的行为以示鼓励,这样肢体的语言往往会比言语更加具有激励性。
2.拓宽榜样来源,充分运用榜样激励
在小学阶段当中,教师更多使用榜样激励的方式主要是为了突出在班级行为优异或者是成绩较好的学生,以此为班级内部树立榜样来调动其他学生,积极向其优秀学生学习。然而这样将榜样的来源狭义化,所激励的效果十分有限,甚至还会令学生感到榜样是遥不可及。
教师在使用榜样激励的过程中需要丰富榜样的来源,不仅是局限在班级内部选择优异的学生进行学习,可以关注社会热点,从社会当中选择与学生年龄相仿的优秀人物作为其学习榜样,或者是去日常生活中选择各种类型的榜样。当然教师需要进行筛选,从社会当中选择合适的作为学生的学习榜样。
三、结论
通过对A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策略运用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发现,科学合理的激励策略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班级成员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对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未来,小学班级管理应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激励方式,以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为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童.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优化策略研究[J].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5(19).
[2] 陈继山.学生自治:中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的两难与抉择[J].教书育人, 2025(14).
[3] 林英.赏识教育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 2025.
[4] 王光睿.对小学班主任的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1):3.
[5]陈曦.运用"章-卡-星"激励策略,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担当和上进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 20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