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搭配问题”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搭配问题;跨学科实践;项目驱动
正文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均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及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小学数学“搭配问题”的核心目标“有序思考、优化组合”与劳动教育“解决实际问题、培育生活技能”的理念相通[1]。但传统教学中,“搭配问题”常局限于纯数学情境,存在重解题技巧轻实际应用、重思维训练轻动手实践、重个人解题轻合作探究的脱节问题,导致学生难以迁移应用知识于生活劳动。
项目式学习(PBL)聚焦真实问题解决,主张学做结合,为跨学科融合提供途径。将“搭配问题”与劳动教育结合,能构建育人环境:数学知识可作劳动实践的思维方法,劳动场景赋予数学学习实际价值。本研究基于内在联系,旨在探索借助PBL促进数学思维培育与劳动素养提升相互促进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发展以数学视角审视劳动现象、用数学方法规划劳动步骤、用数学语言阐述劳动计划的综合能力[2]。
1理论基础:从“知识孤岛”到“素养共同体”
小学数学“搭配问题”培养有序思维、模型意识与应用能力,而劳动教育视域下的“搭配”更强调功能性与实践性统一,指向生活规划、资源整合与任务执行能力,二者可通过项目式学习融合,即通过情境耦合、思维共振与素养共生,在实践中同步发展数学抽象与劳动创造能力。
2跨学科实践的核心策略:从“解题训练”到“问题解决”
2.1项目主题的情境化选取:使数学问题“劳动化”
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兼具数学思维与劳动教育意义的“劳动整理师”系列项目,符合三要求:生活关联性上,分低段(衣柜打理,用搭配知识分类存放)、中段(营养午餐搭配,预算内设计食谱)、高段(劳动工具收纳规划,空间利用最优);素养进阶性上,按认知规律递进,三年级基础组合(衣物分类穿戴)、四年级含约束条件搭配(场景化物品准备)、五年级多维度优化组合(复杂任务规划);劳动教育性上,培育责任意识(为家人设计早餐,关爱家人)、质量意识(工具收纳标签明确,有条理)、创新意识(废旧材料制收纳盒,数学与劳动创新融合)[3]。
2.2任务设计的阶梯化落实:使劳动过程“数学化”
该项目分为“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实践验证—优化迭代”四个阶段,各阶段均融入数学思维与劳动技能的双重训练:问题提出阶段,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发现劳动中的“搭配”需求,并将其转化为数学的“分类与排列”问题;方案设计阶段,用数学方法(如连线法、树状图)规划劳动的“搭配”策略,结合跨科融合(如营养午餐设计需兼顾排列组合与营养均衡);实践验证阶段,学生依据方案进行实际劳动操作,检验数学“搭配”的合理性,并收集整理前后的效率、空间利用率等证据;优化迭代阶段,通过反思讨论分享劳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及策略调整方法,进而优化数学“搭配”思维,提炼出“多维度有序搭配”的核心结论与思维策略。
表1搭配方案设计单(示例)
劳动任务 | 数学策略 | 搭配方案(图文结合) | 劳动操作步骤 | 预期效果 |
整理书包 | 分类+有序排列 | 按“学科—大小—使用频率”分区 | 1.清空书包;2.按科目分类课本;3.大书在下、小本在上;4.文具放入专用笔袋 | 寻找物品时间减少50% |
2.3素养发展的多元化评价:实现学习成果“可视化”。
构建“数学思维+劳动素养”的双维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表现与实践性成果的考察,具体包括:思维过程评价上,数学维度考察学生是否运用“有序枚举”“分类讨论”等策略解决问题及方案设计的“不重复、不遗漏”思维,劳动维度评价操作步骤的合理性与高效性及劳动成果的实用性;实践成果评价中,实物成果(如整理后的书包、自制收纳盒、午餐食谱图等)重点考察数学原理与劳动功能的融合程度,方案报告则需包含“问题描述—数学策略—劳动步骤—改进建议”以展现从数学思考到劳动实践的完整逻辑链条;协作能力评价通过小组互评(如“班级劳动角规划”等项目中评价参与度、倾听能力及方案调整灵活性,培养合作意识)与家长评价(借助“家庭劳动实践单”记录学生在家运用“搭配策略”整理房间、准备物品的情况,促进家校劳动教育协同)实现。
3实施路径:从“理论建构”到“课堂落地”
该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场”,借助生活问题导入(如晨间穿衣搭配混乱、午餐浪费严重)并发布项目任务(如“小小劳动规划师”)以激活跨科思维、激发探究兴趣;接着搭建“思维脚手架”,提供工具支持与微课助学以突破跨科难点;随后构建“具身实践圈”,通过课堂小实践(如模拟衣柜、迷你厨房操作)与课后大实践(如家庭劳动任务)深化跨科理解;最终打造“成果共享台”,通过思维可视化展览、跨科辩论会及劳动成果发布会升华跨科素养,强化“学用结合”的成就感。
4挑战与应对:从“实践困境”到“创新突破”
针对教师跨科能力不足,如数学教师缺乏劳动教育经验、劳动教师对数学思维培养不熟悉导致项目设计单一的问题,通过组建“数学+劳动”跨学科备课组,共同研读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开发“搭配问题”跨科案例库,并开展协同备课与交叉听课以提升教师融合教学能力;针对课堂时间分配矛盾,即项目式学习耗时较长易挤压传统教学时间的问题,则采用“1+1”课时模式(1节数学新授课+1节劳动实践课),将“搭配问题”的新课教学与劳动项目启动相结合,实践操作与课后延伸相结合,确保“思维训练”与“劳动实践”双落实;对于学生差异导致参与度不均,即动手能力强与数学思维好的学生分别主导实践与方案设计、部分学生沦为旁观者的现象,实施“角色分工制”(方案设计师、材料采购员、劳动操作员、成果汇报员),确保每个学生承担与能力匹配的任务,并通过“异质分组+协同评价”促进全员参与。
5结论与展望
将数学“搭配问题”转化为真实劳动任务,能培育劳动素养、发展数学思维。本研究的跨学科实践框架,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思维劳动化—劳动经验结构化”循环,实现知识学习与素养发展的融合。实践显示,“有序搭配”数学原理与“高效劳动”生活智慧结合的教学模式,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潜移默化培养“用数学思维规划生活、用劳动实践验证思维”的核心素养。未来可探索:①信息技术在跨学科项目的深度应用(如Excel计算搭配组合数、短视频记录劳动过程);②跨年级项目衔接(如低年级“个人物品搭配”与高年级“集体劳动规划”进阶);③家校社协同机制完善(如社区“旧物改造与搭配”公益活动)。其本质是为学生打开“用知识创造美好生活”的窗口,助其在“搭配”中学会规划、在“劳动”中懂得创造,成长为“有条理、能实践、会思考”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顾长亮,黄煜.劳动教育与数学学科融合的实践困境及优化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25,(16):106-108.
[2]陈爱华.以数字化破局:AI时代乡镇小学的发展路径——以东莞黄草朗小学数字化转型实践为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5,(09):30-31.
[3]程玮峰.培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中渗透数学能力培养的策略探析[J].现代特殊教育,2025,(15):6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