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融合机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黄祖权

曲靖市民族中学,云南曲靖 655000

摘要

中学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育人载体,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存在内在契合性。本文聚焦两者融合机制构建,阐释校园文化(精神、物质、制度、行为层面)与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维度)的内在关联,分析融合的现实价值,提出以精神文化引领价值认同、物质文化创设成长情境、制度文化规范行为养成、行为文化涵养实践能力的融合路径,并从组织领导、资源供给、评价反馈等方面构建保障体系,旨在为中学育人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中学校园文化;核心素养;融合机制;育人价值

正文


引言: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中学育人工作的核心目标。核心素养的养成不仅依赖显性课程教学,更需要隐性校园文化的浸润与滋养。中学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风貌、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其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效果。当前,部分中学存在校园文化建设与核心素养培育脱节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协同效应。基于此,探索两者的融合机制,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对提升中学育人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关联

(一)校园文化的育人属性与核心素养的培育需求相契合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涵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多个层面,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精神文化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办学理念,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物质文化通过校园环境、设施设备等物质载体传递文化内涵,为学生提供成长的物理空间;制度文化以规则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担当;行为文化通过师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传递文化习惯,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交往能力。核心素养聚焦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培育需要价值引领、情境熏陶、行为规范和实践体验等多元路径。校园文化的育人属性恰好覆盖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多元需求,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内在基础。

(二)校园文化各层面与核心素养各维度存在对应关系

精神文化与文化基础中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高度关联。学校通过校训、校风、校史等精神文化载体,传递人文思想、科学理念和价值准则,能够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物质文化与自主发展中的“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密切相关。合理的校园布局、丰富的功能场馆(如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和健康锻炼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健康生活习惯。制度文化与社会参与中的“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存在对应。学校的规章制度、德育规范等制度文化内容,明确学生在集体中的权利与义务,引导学生遵守规则、承担责任,在制度实践中提升社会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行为文化与核心素养的各维度均有交叉,师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交往方式等行为文化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合作能力和道德品质,是核心素养外显化的重要体现。

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融合的现实价值

(一)提升育人目标的一致性

校园文化建设与核心素养培育的融合能够避免育人工作的碎片化。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有时存在目标模糊、内容零散的问题,而核心素养培育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将两者融合后,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以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为指引,明确各层面文化建设的重点方向,使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都围绕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展开,实现育人目标的集中统一,提升育人工作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增强育人资源的整合性

校园文化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包括文化理念、环境资源、制度资源和行为资源等。核心素养培育需要整合各类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两者的融合能够打破资源壁垒,将校园文化资源与核心素养培育需求精准对接。例如,将校史资源转化为人文底蕴培育的素材,将实验室资源转化为科学精神培育的载体,将社团活动资源转化为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的平台,实现育人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效性

核心素养的培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校园文化的综合性决定了其能够对学生产生全方位影响。通过融合机制的构建,校园文化能够从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浸润,既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能力,又提升学生的自主发展水平,还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这种全方位的文化熏陶能够弥补单一课程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稳定的品格和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培育的实际效果。

三、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融合路径

(一)以精神文化引领核心素养的价值认同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决定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灵魂。要将核心素养的价值理念融入精神文化建设,首先需明确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核心素养的契合点。学校应结合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要素融入校训、校风、校史教育中,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史展览等形式,向学生传递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核心素养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其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作为精神文化的传播者,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认同。通过教师培训、师德考核等方式,提升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践行能力,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自觉传递核心素养理念,以自身的品格和行为感染学生,强化学生对核心素养的价值认同。

(二)以物质文化创设核心素养的成长情境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为核心素养培育提供物理支撑。要优化校园物质环境,营造浸润核心素养的成长情境。在校园空间布局上,注重体现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设置文化长廊、科普园地、名人名言墙等,展示中外文化经典、科学成就和优秀人物事迹,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完善功能场馆建设,根据核心素养培育需求,升级图书馆、实验室、创客空间等设施,增加图书种类、更新实验设备、配备创新工具,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践提供充足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会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打造绿色生态校园,通过种植花草树木、设置环保标识、建设生态角等,传递健康生活和责任担当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以制度文化规范核心素养的行为养成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保障,为核心素养培育提供规则支撑。要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制度体系,使制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行为要求相匹配。在德育制度方面,制定涵盖诚信友善、责任担当、合作交往等内容的行为规范,明确学生在课堂学习、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标准,通过日常检查、量化考核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社会参与能力。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建立鼓励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制度机制,如设置弹性学习时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等,保障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培养学生的学会学习和合作交流能力。在评价制度方面,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将核心素养的关键指标(如人文素养、科学探究能力、责任行为表现)纳入学生评价内容,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通过评价导向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

(四)以行为文化涵养核心素养的实践能力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显,是核心素养实践的重要载体。要通过丰富的行为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核心素养实践的平台。开展主题文化活动,结合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等,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升人文审美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志愿服务、社区调研、研学旅行等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校园社团建设,支持成立科技类、人文类、公益类等多样化社团,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参与社团活动,在社团合作、项目研究中培养自主发展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行为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化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将内在素养转化为外在行为能力。

四、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融合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融合责任

学校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与核心素养培育的融合工作,将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成立专门的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统筹协调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团委等部门力量,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教务处负责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的衔接;德育处负责设计主题文化活动和行为规范教育;总务处负责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团委负责组织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明确责任分工,形成“校长牵头、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融合工作有序推进。每月召开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梳理阶段任务落实情况,及时解决课程衔接、活动开展中的堵点问题。将融合工作成效纳入部门和教职工绩效考核体系,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激发全员参与的主动性。定期开展融合工作专题培训,邀请优秀校领导、骨干教师分享经验,提升教职工对核心素养与校园文化融合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资源供给,夯实融合基础

资源供给是保障融合机制有效运行的物质基础。学校要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用于改善校园物质环境、购置文化活动器材、支持社团发展等,为核心素养培育提供物质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核心素养与校园文化融合的专题培训,邀请教育专家开展讲座指导,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一支既懂核心素养培育又善文化建设的教师队伍。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与家庭、社区、企业的合作,引入社会资源支持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实践平台,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资源网络,为融合工作提供多元支持。设立校园文化融合专项经费,每年按学校公用经费的一定比例划拨,重点用于文化景观升级、特色社团培育和跨学科课程开发。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跟踪记录教师参加专题培训、教研活动的成果,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外出学习、课题申报等支持。与科技馆、博物馆等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邀请家长志愿者参与文化活动策划,丰富资源供给渠道。

(三)完善评价反馈,优化融合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推动融合工作持续优化的关键。学校要制定校园文化建设与核心素养培育融合的评价标准,从精神文化引领度、物质文化支撑度、制度文化规范度、行为文化参与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定期开展自查自评。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全面了解融合工作的实施效果。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制定整改措施,调整优化融合路径和方法。通过动态评价与反馈,不断完善融合机制,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核心素养培育的融合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方向,提升育人实效。建立“日常巡查+季度评估+年度总结”的评价周期体系,日常巡查由德育处、教务处联合开展,重点检查活动落实和课程融合情况;季度评估邀请家长代表、社区教育专干参与,形成书面评估报告。评价结果在教职工大会、家长委员会上公示,接受监督。针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成立专项整改小组,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整改情况纳入下一轮评价指标,形成“评价—反馈—整改—提升”的闭环机制,持续提升融合工作质量。

结语: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隐性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养成。通过精神文化引领价值认同、物质文化创设成长情境、制度文化规范行为养成、行为文化涵养实践能力的融合路径,能够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统一、资源整合与功能协同。同时,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资源供给、完善评价反馈等保障措施,为融合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在未来的中学育人实践中,需持续探索两者融合的新方法、新路径,不断优化融合机制,让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沃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江萌,江韵.校园文化建设在预防乡镇中学校园欺凌中的作用研究[J].科学咨询,2024,(19):177-180.

[2]杨志强.武术教育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与实施策略探究[J].中华武术,2024,(06):93-95.

[3]包建辉.体教融合视域下冰雪体育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互动分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4,5(10):22-24.

[4]潘国良.让“大成”文化照亮校园——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校园文化生态建设[J].江苏教育,2024,(18):36-39.

[5]张毓森.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档案应用及启示——以厦门双十中学为例[J].兰台内外,2024,(09):66-6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