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听障学生跳跃动作常见问题及纠正策略——以双脚连续跳为例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房星

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浙江衢州 324002

摘要

一年级听障学生在双脚连续跳中存在蹬地不充分、摆臂不协调、落地控制差等典型问题,根源在于听觉反馈缺失、前庭功能发育滞后、本体感觉整合困难以及教学支持不足。为突破传统训练的局限,本研究设计阶梯式动作训练方案,结合视觉提示、触觉辅助、节奏振动反馈等支持性教学策略,构建“课堂诊断—个体强化—家庭巩固”立体干预网络。实践表明,该模式使动作优秀率从26.8%提升至52.1%,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神经肌肉整合与动作技能迁移。


关键词

双脚连续跳;听障学生;纠正策略;多感官支持;家校协同

正文


一、前期背景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一年级学生应“初步掌握连续跳跃的基本动作”,强调动作的协调性与稳定性。[1]双脚连续跳作为基础运动技能之一,不仅反映学生的下肢力量与协调能力,也是评估其神经肌肉系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听障学生由于听觉通道的缺失,常伴随前庭功能发育滞后、平衡能力较弱、节奏感差等问题,导致在跳跃动作中表现出蹬地无力、摆臂僵硬、落地不稳等现象。这些动作问题若不及时干预,易形成错误动作模式,影响其整体运动能力发展,甚至降低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针对听障学生的生理与认知特点,构建以视觉、触觉、振动提示为核心的动作纠正体系,是落实融合教育理念、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问题与分析

听障学生在双脚连续跳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生理、教学与环境三方面:

(一)生理层面

听觉障碍常伴随前庭系统功能发育滞后,影响身体平衡与节奏控制能力。同时,部分学生存在本体感觉整合困难,难以准确感知自身肢体位置与动作幅度,导致蹬地不充分、摆臂不协调、落地控制差等问题。

(二)教学层面

传统体育教学多依赖语言指令与听觉节奏提示,难以满足听障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普遍缺乏针对听障学生的动作分解教学能力,训练方式单一,缺乏视觉化、结构化、多感官参与的教学设计,导致学生难以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三)环境层面

家庭与学校对听障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视不足,日常跳跃活动时间有限,缺乏系统性与持续性。部分家长因过度保护或沟通障碍,难以有效参与学生的运动训练,导致学生动作经验严重缺失。

上述因素形成负面循环:生理限制降低动作学习效率,教学不适切加剧错误动作形成,环境支持不足进一步阻碍动作发展。学期初测试显示,听障学生双脚连续跳优秀率仅为26.8%,显著低于同龄健听学生。

三、纠正策略设计

(一)阶梯式动作训练方案

1.基础分环节突破。准备阶段:采用“弹簧小勇士”游戏,引导学生屈膝下蹲,膝关节角度控制在70–90度之间,通过振动垫或教师拍肩提示蹲起节奏,增强下肢力量与节奏感。起跳阶段:设计“跳跳蛙过河”任务,学生在软垫间跳跃,重点训练髋、膝、踝三关节同步伸展,教师通过手势或光信号提示起跳时机。腾空阶段:使用彩色丝巾或荧光手环作为视觉提示,引导学生屈肘摆臂,强调上肢与下肢的协调配合。落地阶段:实施“轻羽挑战”,在呼啦圈或彩色地标上进行跳跃,要求学生前脚掌先着地,配合膝关节缓冲,教师通过触觉反馈(如轻拍腿部)提示落地动作。各阶段训练均遵循学生神经肌肉适应规律,按照周期安排表进行训练,间歇以音乐时长调控(图1),确保运动负荷与学生体能恢复周期匹配。

阶段

周次

组数×次数

间歇控制

适应期

1-2

3×5

90秒

提高期

3-4

4×6

75秒

巩固期

5-6

5×8

60秒

1听障学生运动周期安排表

2.游戏化连贯训练

绳梯训练:利用彩色绳梯进行并步跳,教师通过手势或图示指导学生每一步落入指定格内,逐步提升跳跃速度与节奏控制能力。沙包跳跃:设计“小袋鼠运粮”任务,学生双腿夹沙包沿直线跳跃,强化双脚并拢与落地控制能力,沙包重量与跳跃距离随能力提升逐步增加。

训练内容

周次

组次

初始机制

进阶机制

绳梯训练

(速度维度)

3

4-6

1秒/步

0.7秒/步

沙包运输

(强度维度)

3

4-6

3米

5米

2听障学生渐进式挑战机制

(二)支持性教学策略

一是多感官提示。利用一体机播放慢动作视频,配合手势语、图示卡片、光信号等视觉提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学期末测评显示,该方法使摆臂达标率提升19.6%。

二是差异化干预。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训练方案:力量薄弱者通过推小车、翻越软垫等增强上肢与核心力量;协调障碍者参与“流星雨”反应游戏,通过躲避悬挂物提升变向跳跃能力。[2]

三是家校协同。设计“家庭跳跃挑战”任务,家长利用地贴或胶带在家中布置跳跃路径,记录学生每日跳跃次数与落地质量,教师每周反馈指导,形成“学校—家庭”联动机制。实施该策略后,学生中断跳跃频次下降58%。[3]

通过“课堂诊断—个体强化—家庭巩固”立体干预网络,学期末听障学生双脚连续跳优秀率提升至52.1%,动作流畅性与稳定性显著改善。

四、结论与建议

听障学生双脚连续跳动作规范化的关键在于强化视觉提示、节奏感知与本体感觉整合。教育实践中应构建以多感官支持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教师需掌握视觉化、结构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善用视频分析与触觉反馈技术。家长应通过家庭游戏增强训练趣味性与持续性,学校应配备振动提示设备、彩色地标等适合听障学生的训练器材。

建议未来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加强体育教师对听障学生身心特点的培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家庭支持+多感官教学”三轨并进的干预模式,为听障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提供科学支持。[4]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Z].

[2]孙业远.水平一双脚连续跳教学设计[J].体育教学,2024,44(03):62-63.

[3]刘宇.3-6岁幼儿双脚连续跳动作运动学特征分析及教学效果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22.

[4]张静.听障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与运动能力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