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对初中生自主锻炼能力的促进作用
摘要
关键词
体育课堂;初中生;自主锻炼能力;促进作用;终身体育
正文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情况一直牵动着社会的目光,肥胖,近视率一直居高不下,耐力,力量等体能素质一直在下滑,这些情况既影响到青少年当前的健康状况,又对他们的将来生活品质形成潜在的危险,在这种情形之下,学校体育教育的意义越发重要起来,它既是学生提升体质,学习运动技能的有效渠道,也是塑造他们健康生活模式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关键阵地。但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仍然较多地注重于运动技能的机械传授,很少考虑激发学生的内在运动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这种“重灌输、轻自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缺乏独立制订并实施锻炼计划的意识和能力。
本文主要想探究和剖析体育课堂教学怎样从很多角度有效地推进初中生自主锻炼能力,还要论述其深远意义,培育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可以帮他们应付学业压力,做到身心协调生长,而且为他们日后的人生打下结实的健康根基。从更大的层面来讲,促使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提高,这是呼应“健康中国”战略号召,达成全民健康的关键部分,我们希望经过体育课堂的改良和操作,可以把体育教育从单纯的体能训练变成培育学生终身健康习惯的必修课,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守护者和终身受益者[1]。
一、初中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内涵与重要性
1.1自主锻炼能力的内涵
自主锻炼能力不是简单的运动技能,它是认知、实践、情感意志的综合能力,它意味着学生能够独立、自觉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提高。它包含三个部分,首先认知能力是自主锻炼的理论基础,即学生不仅“会动”还要“懂动”,学生需要了解基本的运动生理知识、运动损伤的预防知识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的制定运动计划,为自主锻炼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2]。其次就是实践能力,这是自主锻炼的行动表现,学生要有独立选择,规划并执行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的能力,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和条件设定合理的锻炼目标,安排锻炼的时间和强度,在锻炼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和评价,最后就是情感和意志力,这是自主锻炼的内部动力,也就是学生有着强烈的内部锻炼动机,能够在锻炼时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有战胜疲劳,持续努力的毅力,这种内部动力是推动学生把锻炼变成一种终身习惯的关键。
1.2培养自主锻炼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初中生的自主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更是关系到学生一生健康和成长的关键。自主锻炼是提高学生体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可以有效预防青少年肥胖、近视等疾病,促进心肺功能和骨骼的健康成长,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体魄基础。体育锻炼也是学生释放学业压力、舒缓情绪的最佳途径,在自主锻炼中,学生可以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自信,增强抗挫折能力[3]。培养自主锻炼能力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将“体育”变成一种终身习惯,当他们能自主选择、科学规划、坚持锻炼时,体育就不再是一门学校的课,而是成为了一生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这既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为“健康中国”做出了贡献。
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自主锻炼能力培养的制约
2.1“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掌控着全部的教学进程,学生只是处在被动接受指令的地位,学生极少有自主挑选和做决定的余地,从开始热身到学习新的动作最后放松,全部都是教师统一安排的,这种模式能够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开展,不过从长远来看会遏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运动兴趣,学生惯于被动听从,很难培育出独立思考并解决困难的能力,这同终身运动和自己守护健康的目标相违背。
2.2重“技”轻“理”的教学内容
这样的教育只注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忽略了运动背后的知识,如在上体育课时只关注能否成功做一记投篮或是跑完一段距离,并不会过多去教授运动背后的原理,身体机能的变化等等,也不会教会学生怎样去保护自己防止受伤,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他们离开学校后,这些没有任何理论指导的学生们也许会不知道如何去规划自己的运动,或者用错误的运动方式去运动导致受伤,而就此放弃运动[4]。
2.3评估体系的单一性
传统的体育评估体系,只注重运动成绩和体能指标,跑步的速度,跳远的距离,引体向上的次数等等,这种单一的评估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习惯以及自主性。即使一个学生的体能不是最强的,但是他可能非常喜欢某个运动项目,在课后自己练习;或者他有很好的运动习惯,可以自己制定健身计划。但是这些重要的素质在单一的评估体系下往往被忽视,导致评估结果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运动素养,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终身的运动习惯。
三、体育课堂教学促进初中生自主锻炼能力的策略与途径
3.1创新教学内容,夯实知识基础
想要让学生真正从中获益,教学内容就要有所创新,不能只局限在运动技能训练上,运动理论知识也要融入进来,运动生理、运动营养、运动损伤预防等等,这些都能让学生“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知道运动背后隐藏的科学道理。而且还要设置多种多样的项目,田径、篮球这些传统项目之外,羽毛球、乒乓球、街舞、体能训练这些受欢迎的项目也可以加入进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还要加入健康教育内容,教学生怎么监测自己的心率,怎么计算运动量,怎么判断自己的身体状况等等自我管理的方法,让他们自己来当自己的健康管理者。
3.2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内在动机
教学方法的改变是唤起学生运动兴趣和内驱力的关键,用“学生中心”教学法,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开展分组讨论,项目自选,自主训练等活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采用情境教学也是一种有效手段,借助创建模拟比赛,户外拓展,体能挑战等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并去体会,思索,加强合作探究能培育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可安排他们联手规划训练方案,或者相互评判动作要点,在合作之中一同前行。
3.3完善评价体系,关注过程与习惯
要想更加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运动素养,评价体系就得改革,创建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把运动知识的把握情况,自己制订的锻炼计划,课外锻炼记录,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等等统统纳入评价范畴,重视过程性评价,不能仅仅盯着最后的期末分数,还要看重学生整个学期期间运动习惯的养成状况以及自主性的提升程度,而且要倡导自我评价,促使学生回想自己的锻炼进程与成果,锻炼他们自我监测和调节的能力,这对形成终生运动习惯非常关键。
3.4创设课内外联动机制,拓展锻炼空间
体育教育不该局限在课堂里,布置“体育家庭作业”,促使学生于课后实施计划中的锻炼,比如跳绳、慢跑等等,推荐线上学习资源,借助体育App,健身视频之类,给学生给予定制化的锻炼引导,最后是组织体育社团及活动,体育俱乐部,班级体育竞赛等等,给予学生表现和交流的机会,从而加深他们对运动的兴趣,课内课外相衔接,就能把运动真正纳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四、实施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4.1挑战
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高,很多体育教师的知识比较单薄,他们总是用传统的“技能传授”模式来教授,对于怎样把运动理论、健康知识同教学内容融合起来,怎样使用“学生中心”教学法,缺少系统的训练和经验,所以当他们遇到新的教学要求时,就感到很为难。第二,上课时间很短。由于升学压力的存在,体育课经常被挤掉,有限的上课时间很难做到既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让他们学到理论知识,更不用说养成终生运动的习惯[5]。这就使得体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了限制,最后就是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城市学校可能有现代化的体育场馆,丰富的器材,但是乡村或者偏远地区的学校可能连场地都不够用,器材也不够用,这就导致了教学内容的不均衡,教学方法的不均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4.2对策
要想解决当下的困境,就得从多方面着手去应对,首先就是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教育部门要定期给体育教师安排一些运动科学,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心理学方面的专项培训,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进而更好的完成教学改革任务,其次便是改良课程设置,学校可试着把体育课同生物,健康等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或者把部分理论知识做成线上课程,供学生在家自学,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出教学效能,而且整合社会资源也十分重要,学校可以同社区体育中心或者专门的运动俱乐部联手,给学生增添更多的运动种类和更加专业的指导。而且,家校合作也很重要,经由家长会,微信群之类的途径,把正确的健康运动观念传达给家长,促使他们参与到“体育家庭作业”当中来,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可以将体育学习从学校延续到家庭,从而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借助这些办法慢慢付诸实行,我们也许能够冲破改革过程中的障碍,真正让体育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帮他们塑造起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五、结论
初中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远不止是教授运动技能,它更是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关键阵地。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和构建课内外联动机制,体育课堂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从被动地“学会”知识技能,转变为主动地“会学”,甚至“爱学”。这不仅能帮助他们养成终身受益的锻炼习惯,更能实现“终身体育”的宏伟目标。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体育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AI)和可穿戴设备等,进一步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开发智能教学系统、实时监测运动数据等创新手段,我们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锻炼方案,提供即时反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自主锻炼,让体育教学变得更高效、更有趣,也更贴近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
参考文献:
[1]苏文博,赵芳.健康教育融入中学体育课程的价值意蕴及对策[J].甘肃教育,2025,(15):40-43.
[2]党强.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C]//河北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首届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交流会论文集.新疆伊宁县愉群翁回族乡中学;,2025:29-30.
[3]甲伊璠.体育锻炼对初中生抗逆力的影响:特质正念与情绪调节的链式中介效应[D].武汉体育学院,2025.
[4]张小利.体育强国背景下中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体育世界,2024,(03):148-150.
[5]王娟.中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12):250+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