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情境”的初中人文地理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生活情境;初中人文地理;教学实践;核心素养;人地关系
正文
一、引言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初中人文地理作为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内容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如“城市交通布局”“乡村聚落变化”“饮食文化差异”等,均与学生日常体验密切相关。
二、基于“生活情境”的初中人文地理教学价值意蕴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知识理解难度
初中人文地理部分知识具有抽象性,如“城市化进程”“产业区位选择”等,仅靠理论讲解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生活情境的融入能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现实场景,激发学习兴趣。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如家乡的街道布局、小区周边的商业设施、家庭的旅行经历)切入设计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从而主动参与课堂;另一方面,生活情境为知识提供“具象载体”,例如通过“学校周边早餐店分布”情境讲解“商业网点区位因素”,通过“家乡近十年房屋建筑变化”情境理解“聚落发展”,帮助学生直观把握知识本质,降低理解难度,避免死记硬背。
(二)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升综合能力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生活情境是培育这些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区域认知方面,通过对比“本地与外地的饮食习惯差异”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形成区域差异认知;在综合思维方面,通过“城市堵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交通规划、人口增长、产业布局等多维度分析原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在人地协调观方面,通过“家乡河流污染治理”情境,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地理实践力方面,通过“设计家庭周末出行路线”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地图知识、交通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实践能力。
三、基于“生活情境”的初中人文地理教学现存问题
(一)情境设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关联性不足
部分教师对“生活情境”的理解存在偏差,设计的情境脱离学生真实生活体验,导致情境与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脱节。一方面,情境选取过于“宏观”或“陌生”,如讲解“聚落”时,仅引用国外城市案例或偏远地区乡村案例,忽视学生熟悉的本地聚落场景,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另一方面,情境与知识的关联性薄弱,仅将生活元素“简单植入”课堂,未建立情境与课本知识的内在逻辑,例如在“农业区位”教学中,仅展示不同农作物图片,未结合学生家乡的农业生产情境分析区位因素,导致情境沦为“形式装饰”,无法辅助知识理解。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情境
多数教师虽引入生活情境,但仍沿用“教师主导”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在情境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无法主动探究与思考。一方面,情境呈现方式单一,多以“教师讲述情境+提问”为主,缺乏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的环节,例如讲解“城市功能分区”时,教师仅描述城市商业区、住宅区的分布,未让学生通过绘制“学校周边功能分区图”主动感知;另一方面,情境探究深度不足,教师在呈现情境后,直接给出知识结论,未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自主推导结论,例如在“交通拥堵”情境中,教师直接讲解解决措施,未让学生自主分析拥堵原因并提出方案,导致学生失去独立思考与能力提升的机会。
四、基于“生活情境”的初中人文地理教学实践路径
(一)立足学生生活,构建“三级”情境设计体系
以学生生活为核心,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构建“课堂微情境—校园小情境—社会大情境”三级情境体系,确保情境的关联性与适用性。“课堂微情境”聚焦课本知识点,选取学生日常接触的生活元素,如讲解“商业区位”时,设计“学校门口文具店经营状况分析”情境;讲解“人口分布”时,设计“班级同学籍贯分布统计”情境。“校园小情境”依托校园环境与活动,如组织“校园功能分区调查”(分析教学楼、操场、食堂的布局合理性)、“校园垃圾分类效果观察”(关联“环境问题与治理”知识)。“社会大情境”延伸至校外生活,如引导学生观察“家乡街道交通流量变化”(关联“交通布局”知识)、调查“家庭每月用电量变化”(关联“资源利用”知识)。三级情境层层递进,既保证情境与知识的紧密衔接,又逐步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
(二)创新教学方法,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情境探究
改变“教师主导”模式,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情境分析与探究。一是采用“情境问题链”教学法,围绕生活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如在“家乡房价变化”情境中,设计“房价上涨与哪些因素有关?”“房价过高对居民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何缓解房价过高问题?”等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二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将学生分组,围绕生活情境开展合作任务,如在“城市公园选址”情境中,小组合作分析选址需考虑的因素(交通、人口密度、土地成本),并绘制选址方案;三是采用“实践体验法”,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如在“聚落发展”教学中,让学生实地观察家乡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差异,记录建筑、交通、商业的变化,在实践中深化认知。
五、结束语
基于“生活情境”的初中人文地理教学,是落实新课标要求、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通过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体系、创新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优化聚焦情境应用的评价体系,能有效打破“理论与生活脱节”的教学困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地理知识、提升综合能力、树立人地协调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民,仲小敏.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2022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3]李娟.生活情境在初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地理教育,2023(5):3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