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小学音乐与体育融合教学实践研究——以双师协同模式为路径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张璐,江涛

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级中学附属学校,山东济宁 272000

摘要

在"五育融合"教育改革背景下,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级中学附属小学构建音乐与体育学科协同育人体系。本文通过分析"节奏体能训练""音乐情景游戏"等特色课程,探讨双师协同授课模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促进作用,提出"三维度四环节"融合策略,为小学艺体教育改革提供新范式。


关键词

正文


一、艺体学科融合的学理依据

(一)政策导向与教育价值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强化艺术与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2024年教育部《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发展意见》进一步提出"构建艺体协同课程体系,培育身心和谐发展的时代新人"

兖州区实验高中附校通过"音乐创编+运动技能"的课程创新,实现审美感知与运动能力的双向提升

(二)学科互补性机理

1.音乐对体育的增效作用

节奏训练可优化运动神经传导,例如跳绳时音乐节拍能提升动作连贯性(误差率降低23%);旋律变化可调节运动强度,如快板音乐使50米跑平均速度提高0.8m/s4

2.体育对音乐的具象表达

身体律动是音乐情感的物化载体,该校创编的《古诗韵律操》将《春晓》旋律转化为32个动作组合,实现文学、音乐、体育三重渗透。

二、双师协同教学模式构建

(一)"三维度四环节"课程框架

兖州区实验高中附构建"目标-内容-评价"三维度融合体系(图1):

1.目标维度:形成"审美感知+运动能力+创意实践"三位一体目标

2.内容维度:开发4类融合课程(见表1

3.评价维度:采用《艺体融合素养发展量表》进行多元评价

1艺体融合课程分类

【表格】

课程类型 典型案例 核心素养指向

节奏体能类 《非洲鼓与障碍跑》 节奏感、爆发力

创意表现类 《冰雪奇缘主题冰球舞》 艺术表现、团队协作

传统文化类 《武术操与民乐鉴赏》 文化理解、身体控制

情景游戏类 《音符跳房子》 音高辨识、空间感知

(二)双师协同教学实施路径

案例1:耐久跑与音乐调控(体育李宏达+音乐李萌)

1.定向导入(5min):

•体育教师展示马拉松选手比赛视频,提出"如何科学控制跑步节奏"问题

•音乐教师播放不同BPM音乐片段,引导学生感知节奏变化6

2.协同授课(25min):

•体育教师指导呼吸技巧,音乐教师用电子鼓提供140BPM基准节奏

•分组进行"音乐变速跑":根据《卡农》《野蜂飞舞》等乐曲变速调整步频6

 

3.融合创编(10min):

•学生自主设计"跑步节奏图谱",将运动数据转化为可视化音乐符号4

4.双维评价(5min):

•体育教师测量心率恢复速率,音乐教师评估节奏匹配度6

案例2:奥尔夫音乐游戏课(音乐王老师+体育张老师)

•器材创新:将体操垫改造为"巨型五线谱",学生根据《小星星》旋律完成跳跃组合

•策略创新:体育教师规范跳跃动作安全性,音乐教师用钢片琴实时反馈音准14

三、实践成效与创新价值

(一)学生发展成效

1.运动与艺术素养协同提升

2024年体质健康测试显示,参与融合课程的学生肺活量达标率提高18%,音乐节奏测评优秀率从62%升至79%67

2.学习动机显著增强

问卷调查表明,91%的学生认为"音乐让体育课更有趣"88%认为"运动帮助理解音乐情绪"46

(二)教师专业成长

1.教学能力突破:

•音乐教师掌握运动负荷监测方法,能根据心率数据调整乐曲速度7

•体育教师学会运用Audacity软件进行动作节奏分析4

2.科研成果转化:

双师团队开发的《体育舞蹈创编指南》获2024年全国中小学艺体融合创新案例一等奖6

(三)校本课程建设

构建"基础+拓展+特色"三级课程体系:

•基础课程:国家课程《体育与健康》《音乐》的跨学科重组

•拓展课程:《课桌啦啦操》《古诗新唱》等18个主题模块

•特色课程:依托孔子故里文化开发的《六艺体验课程》16

四、现实挑战与优化策略

(一)现存问题

1.学科壁垒尚未完全打破,35%教师存在"主导权归属"困惑4

2.融合课程课时占比仅12%,低于国家"20%-30%"的建议标准6

(二)解决路径

1.创新教研机制

建立"三定四共"教研制度(定主题、定主备、定成果,共研、共教、共评、共享)7

2.开发智能教具

引入"智能手环+音乐AI"系统,实时匹配运动数据与音乐参数4

3.完善保障体系

设置艺体融合专项经费,改造"五感协同实训室"等新型教学空间6

结语

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附的实践证明,音乐与体育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催生"1+1>2"的育人效益,更为"双减"背景下的课程改革提供新思路。未来需在课程标准衔接、师资联合培养等领域持续探索,让艺术之美与运动之魂共同滋养儿童成长。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