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新教材中立德树人元素的呈现特征与实践路径
摘要
关键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新教材;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文
一、引言
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本,2020年教育部强调各学科需担起育人重任,地理学科以“人地关系”为核心,成为关键育人载体。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新教材(2019版)通过《自然地理基础》《人文地理基础》模块,结合“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等案例及实践活动,构建了知识价值并重的体系。但实践中存在元素挖掘零散、价值观渗透刻板、评价单一等问题。因此,探究教材育人特征与实践路径意义重大,理论上可丰富思政体系,实践上能提出实操方案,促进育人目标落地。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地理立德树人元素,是指嵌入教材之中、能够转化为育人价值的知识点与活动方案,主要涉及家国情怀、人地协调、科学精神及文化传承四大方面。地理课程思政,则是将价值引领自然融入地理知识传授,避免生硬说教,追求“知识-价值-行为”三者的和谐统一。评价体系创新,旨在超越传统知识考核,建立“认知-情感-行为”三维评价体系,关注价值观内化与素养培育。
(二)理论支撑
莱夫的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置于真实情境之中,人教版地理教材中的“土壤观察”“区域发展”等实践活动,恰好为价值观渗透提供了生动的情境载体。同时,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通过分析教材案例能主动构建价值认知,如“人口迁移”探究中领悟“平等”“和谐”真谛。价值澄清理论则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辨析价值,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新教材立德树人元素系统挖掘
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与必修二教材内容,育人元素被系统划分为四大类别。家国情怀类,通过“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国家发展战略”等载体展现,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案例,不仅呈现了国家统筹发展的智慧,还强化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海洋权益”章节的渗透,增强了学生的国土意识与主权观念。人地协调类则聚焦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必修一中的“土壤”章节通过剖面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因地制宜、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而“气候变化”模块则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念。
科学精神类育人元素依托于地理探究活动,如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中的观测实践,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证精神;同时,“地质作用”章节通过地貌成因的深入分析,渗透了辩证思维。文化传承类则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紧密关联,如“传统民居与气候”案例,不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教材在呈现这些元素时,还体现了案例主导化、活动驱动化及专题聚焦化的特点,确保了育人效果的全面性与深入性。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理课堂的渗透路径
(一)国家与社会层面:融合区域发展与人地关系,渗透核心价值观
4.1.1国家层面:立足区域发展,渗透“富强和谐”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可依托必修二“区域发展差异”模块,创设“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发展对比”情境,引导学生剖析“共同富裕”政策下的地理逻辑与区域协调机制。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案例,解读国家统筹规划促进区域和谐发展的实践路径,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治理的智慧,增强其对国家富强与和谐发展的认同感。
4.1.2社会层面:依托人地关系,传递“公正法治”观念
在资源与环境章节教学中,利用“资源跨区域调配”实例(如南水北调工程),组织学生讨论工程利益协调机制,渗透“公平”分配理念。同时,结合“环境保护法与生态保护”案例,讲解法治对生态安全的保障作用,强化学生规则意识与法治观念,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法治精神。
(二)个人层面:结合实践活动与地理学家精神,培育综合品质
4.2.1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诚信与责任培育
在个人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地理实践活动成为重要载体。通过组织“地理调查”等实践活动,我们强调数据的真实性和分析的客观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诚信”素养。学生在收集数据、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事实、客观分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设计“家乡环境治理”方案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强化了他们“友善”对待自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态度。
4.2.2地理学家精神激励下的敬业与探索精神
此外,我们注重将地理实践活动与地理学家的事迹相结合,通过介绍竺可桢等地理学家在野外考察中的坚持与奉献,诠释“敬业”精神的深刻内涵。这些事迹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探索未知,培养不畏艰难、持续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渗透方法创新:多元化策略促进价值观内化
4.3.1情境与热点融合,激发价值共鸣
采用情境探究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家乡河流污染治理”等情境,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自然内化“文明”“和谐”等价值观。同时,紧密链接社会热点如“碳中和”“乡村振兴”,通过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深入解读其地理背景与价值导向,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与社会责任感,促进价值观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化。
深化实践体验法,组织“校园垃圾分类调查”“社区绿化规划”等贴近校园与社区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环保的重要性,加深对环保理念的理解与认同。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价值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环保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实现价值观从认知到行为的全面内化。
五、地理教学立德树人评价体系创新
从“认知-情感-行为”三维构建评价指标:认知维度,考察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等育人元素的理解程度;情感维度,通过问卷与访谈评估家国情怀、环境责任感等情感认同;行为维度,观察地理调查严谨性、环保行为自觉性。过程性评价采用“地理育人成长档案”,记录课堂讨论、实践报告等。多元主体评价结合教师、小组、家长反馈。素养导向评价设计“情境任务”,如撰写“家乡发展建议信”。开发“立德树人素养雷达图”,量化表现,直观呈现成长轨迹。
六、立德树人落实困境与对策总结
(一)主要困境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若干问题:部分教师对于教材中立德树人的育人元素挖掘不够深入,渗透方法显得较为生硬,存在简单“贴标签”的情况;评价机制过于单一,主要依赖知识测试,难以有效评估学生价值观的内化;同时,缺乏教材外的本地化资源,如地方生态案例等,且实践活动因课时与安全限制而难以顺利开展。
(二)破解对策
为提升地理立德树人成效,需多管齐下。首先,强化师资培训,通过专项培训深化教师对教材育人元素的解读与思政渗透方法的理解,同时建立资源库共享优质教案。其次,完善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纳入考核,推广“成长档案+情境任务”模式,全面评估学生素养。再者,构建资源平台,联合地方部门开发本地资源包,优化教学安排,结合课堂与课后实践,利用VR技术突破限制,确保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七、结论
本研究表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新教材通过“案例承载-活动驱动-专题聚焦”方式系统呈现立德树人元素,涵盖家国情怀、人地协调等四大维度。通过“情境渗透-实践体验-热点链接”路径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融入,而创新“三维多元”评价体系能有效保障育人实效。当前立德树人落实的核心困境在于师资素养与资源保障,通过培训、评价改革与资源整合可形成破解合力。未来研究可结合不同地域学情细化渗透策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评价中的应用,如通过数据分析追踪学生价值观成长轨迹,为个性化育人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永俊.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立德树人的策略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5,(28):107-109.
[2]于鑫.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5.
[3]任明冈,王文生.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5,(04):82-86+91.
...